因为陛下看中了这个论点。在去年,夏醇将军就受到皇命,去宜州屯田,借助现有的流民,解决了十几万人的生存。今年开春,虽然还未耕种,但朔风已经送去了粮草,器械,军队,还有迁过去十几万、接近二十万的百姓,也是要做屯田打算。”
他说完后,一旁的公公补充道:“小宋大人今日可以要求,任何官职。并且谈谈,如何施行屯田,又在何时开始。”
“嗯,这是陛下所应允的。”于修对宋时安强调道,“只要是正五品的官职。”
宋时安猜也知道,只能从正五品开干。
不过廉公公又忽然道:“于大人,我能再说一句吗?”
“公公请。”于修连忙尊敬道。
“虽然是正五品,但只是暂时的。”廉公公说,“在年底的时候,可以按规矩升到正四品。”
大虞的正四品,就是一个坎儿。
是真正有实权的临界点。
中郎将,都尉,迈入‘准将’这一级别,都是正四品。
文官中九卿的大秘,也都是正四品。
品级不是做样子,是真的很重要,不然指挥和调度就会乱套。
“下官,知晓。”
宋时安表现的还是很平静。
“那你倾向于做怎样的官?”于修问。
“大人,公公,官职可否放在后面,下官先说对于屯田的见解。”宋时安道。
“当然可以。”于修点首,态度谦和。
“宜州的屯田,是最容易实施的屯田,基本上已经稳固,朝廷应当也已经不必再行赈济和输粮?”宋时安问。
粮食赋税归司农管,但于修这边也有资料。看过案卷后,他说道:“已然自给自足。”
“那今年支援了南朔郡的话,应当再无余力,开辟新的良田了。”宋时安说。
“嗯对。”于修回答道。
这不是什么秘密。
大虞人口记录下来的,不算隐户,也就一千七八百万左右。
要迁二十万人去屯田,还要给这二十万提供粮食,基本上就已经是耗尽国力了。
要知道去年下半年,还打了一场调动几十万人的大仗。
“所以屯田,应当是从明年开始。”宋时安说道。
“那今年呢?”于修问。
“今年要做屯田前的准备。”宋时安说道,“将州兵和部分年迈的禁军,调集到屯田的地上,至少三万人。”
这一开口,就是三万人,把人都给吓死。
哪怕是正一品,非战时也不能够调动三万纯士兵。
夏醇去宜州搞屯田,也才万余军队。
“百姓呢?”于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