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会议室的深红色窗帘半开着,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长条会议桌上。
“各位企业家同志,”主持会议的市建委王主任推了推眼镜,“今天请大家来,主要是想听听各位对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的建议。”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细微的纸张翻动声。几位地产商先后发言,话题大多围绕商业地产开发利润和土地政策展开。
沈秀兰默默听着。
当王主任的目光转向她时,她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藏青色西装的衣领。
“我们兴兰公司愿意以成本价参与保障房建设。”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连记录员的笔都停在了纸上。
几位地产商交换着诧异的目光,有人轻轻摇头。
沈秀兰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企业做大之后,不能只盯着利润,我们公司有不少退役军人职工,最懂得安居乐业的意义。如果政府需要,我们可以立即组建专业团队,优先调用退役军人工程队,保证工程质量。”
王主任身体微微前倾:“沈经理这个提议很有分量啊,不过成本价建房,对企业来说压力不小。”
“压力确实有,但值得。”沈秀兰翻开随身带来的项目图册,“我们在兴兰家园项目上已经积累了经验。如果用标准化设计和集中采购,成本还能控制得更低。”
她特意展示了项目工地上的几张照片。
座谈会结束后,王主任特意走到沈秀兰身边:“沈经理今天这番话,让人刮目相看,市政府确实在为保障房项目发愁,你们要是真能拿出具体方案……”
“一周内给您初步方案。”沈秀兰从公文包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资料,“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还有退役军人工程队的资质证明。”
回到公司,沈秀兰立即叫来张建国。
“保障房?”张建国擦擦手,接过沈秀兰递来的会议纪要,“这可是个苦差事啊秀兰。”
“苦差事才要我们来做。”沈秀兰打开保险柜,取出一叠文件,“你从工程部挑二十个最靠得住的老师傅,明天开始研究这个事,重点是控制成本,保证质量。”
她特别嘱咐:“记得把王猛他们也叫上,退役军人在纪律性上有优势。”
三天后,张建国带着初步方案敲开沈秀兰办公室的门。
这个粗壮的汉子眼里布满血丝,但精神很好。
“秀兰,我们算过了。”他把一叠手写报表铺在桌上,“如果用标准化户型,建材集中采购,成本能压到市价七成,就是利润薄得很,几乎不赚钱。”
“听我的。”沈秀兰拿起红笔在报表上修改,“要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是我们自己家人住,什么样的标准既安全又实惠。”
她又补充道:“退役军人工程队的工资按正常标准发,不能亏待兄弟们。”
一周后,一份详尽的资料正式提交市建委。
王主任亲自打来电话:“沈经理,你们这个方案做得比某些专业公司还细致啊,特别是这个退役军人参与的部分,很有特色。”
“谢谢主任肯定。”沈秀兰握着话筒,“我们随时准备着。”
挂掉电话,她让秘书通知各部门负责人开会。
会议室里,她站在投影幕布前,幕布上显示着保障房项目的规划图。
“这个项目不赚钱,但必须要做。”她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兴兰公司不只是个赚钱的企业。”
会后,她单独留下财务总监:“从我的分红里拨一笔钱,设立一个工程质量特别基金。保障房项目但凡有一点问题,全部推倒重来,费用从这个基金出。”
傍晚时分,沈秀兰特意去了趟工地。
工人们正在收工,见她来了都围过来。
“经理,听说咱们要盖保障房?”一个头发花白的瓦工问道,“真不赚钱啊?”
沈秀兰接过老人递来的安全帽戴上:“李师傅,您说说,当年您退伍回来,最愁的是什么?”
“当然是房子啊!”老人脱口而出,“那会儿一家六口挤在二十平的屋子里……”
“所以啊。”沈秀兰望向远处正在封顶的楼宇,“咱们现在有能力了,就该帮更多人解决这个愁。”
工人们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把活做得更漂亮。
十月下旬的燕京已经有了凉意,沈秀兰站在兴兰公司三楼的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正在操练的退役军人职工。
电话铃响起时,她正在批阅津门店的筹备进度报告。
“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