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关灯
护眼
第606章四个要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第606章四个要素(第12页)

这些词汇并不新鲜,但用在此刻,却显得格外突兀而又引人深思。

“没错。”

陈朝阳肯定道,手指在沙盘上我军后勤补给线的位置重重敲了敲,

“这次‘机动’之所以如此艰难,代价如此惨重,根源在于,我们是在一个‘透明’的战场上,

与一支‘全摩托化’的敌人,进行一场‘单向透明’的赛跑。”

他用了两个学员们既熟悉又感到新奇的概念。

“何谓‘透明’?”

他自问自答,“就是敌人天上的飞机,可以像看自己手心一样,看清楚我们每一支队伍的行进路线,每一个物资集散地。

他们拥有绝对的战场侦察权和信息单向透明优势。”

“何谓‘全摩托化’?”

他继续道,“就是他们的步兵可以乘坐卡车、装甲车,

他们的重装备可以由坦克牵引,沿着修起来的公路网,

实现快的战场转移和力量投送。

他们拥有绝对的战场机动优势。”

他回到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词:信息权、机动权。

“同志们,过去我们在国内战场,靠的是双腿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掩护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

但现在,在朝鲜,这两个最大的优势,暂时失去了。”

他的语气沉重,但并非指责,而是在陈述一个残酷的现实。

“所以,我们不是在简单的‘撤退’,而是在敌人掌握了‘信息权’和‘机动权’的绝对优势下,进行一场力量极度不对等的‘脱离接触’作战。

我们过去的很多成功经验,在新的敌人、新的技术条件下,需要升级,需要改变。”

这时,台下一位性如烈火的团长许凌风忍不住站起来,他的语气不是反驳,而是带着急切的求知欲:

“陈主任,照您这么说,这仗就没法打了?

我们两条腿,怎么跑得过敌人的坦克卡车?我们在地上挖洞,怎么躲得过天上的眼睛?”

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最大疑惑。

陈朝阳看向他,脸上非但没有为难,反而露出一丝终于等到这个问题的神色。

“凌风同志问到了根子上。”

他提高音量,“跑不过,躲不开,那我们就让它跑不起来,让它看不清楚!”

他再次走向沙盘,这一次,他的动作缓慢却准确,手里拿起的是代表后勤补给线和撤退路线的标识。

“同志们,我们没有制空权,后勤车队是活靶子。

这是事实,我们一个军的无线电通讯器材,可能还不如美军一个团多;

我们战士身上携带的子弹,很多时候只有基数的一半甚至更少。”

“那么,问题就来了。”

他环视全场,

“在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无线电来组织复杂的佯动,也没有充足的弹药来构筑绵密的对空火网时,我们靠什么来保护我们撤退的部队和生命线?”

他拿起代表“部队”

的标识,开始在后撤路径上,选择远离公路、利于隐蔽的山脊线、森林和河谷进行部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06章四个要素(第22页)

“第一条,藏。”

他斩钉截铁,

“既然白天公路上是死亡之路,那我们就彻底离开公路,大部队、重装备,全部昼伏夜出,利用一切地形地物隐蔽。

这不是怯懦,这是在绝对劣势下保存有生力量的唯一途径。

我们要让敌人的飞行员在天上找不到值得轰炸的目标!”

他看向台下那些从战火中走来的学员们,

“抗战时期,我们在华北平原,面对鬼子的铁壁合围、梳篦清剿,是怎么生存下来,并展壮大的?

不就是靠‘藏’吗?

把兵工厂藏在山洞里,把医院藏在老百姓的炕洞里,把队伍化整为零,藏在茫茫青纱帐里!

鬼子有汽车有炮楼,但我们有人民和土地。

今天在朝鲜,我们没有青纱帐,但我们有朝鲜的山川丘陵,有我们战士的双手,我们要挖出新的‘青纱帐’,挖出能让千军万马藏身、机动的‘地下长城’!”

话音未落便引起了台下许多有敌后抗战经历学员的强烈共鸣,他们不住地点头,眼神也亮了起来。

接着,他拿起代表“阻击部队”

的标识,但数量很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