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

关灯
护眼
第372章 半壁江山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武器装备到战术部署,从清军的动向到哈什纳逃跑的路线,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许久,始终未能达成统一意见,只能暂时搁置,先会见江宏业了解圭圣军的真实意图。

另一边江宏业在小院中早已吃饱饭,正悠闲地等待着,小童又送来一本泛黄的边塞诗集,诗集上满是岁月的痕迹。

江宏业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借着月光细细品读,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景象,与这些日子的草原风光相互映照,让他看得入神,暂时忘却了等待的焦灼。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于翠山在小童和于得水的陪同下到访,作为图尔特部的执行长老,于翠山在族中威信极高,他身着一袭质地精良的丝绸长衫,腰间却挂着一柄锋利的胡人弯刀,将中原儒士的文雅与草原勇士的悍勇完美融合。

初见时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与江宏业寒暄两句,可话音刚落,眼神便陡然变得锐利,锐气逼人地质问道:“江先生,我有一事不明,羟县早已废弃多年,荒无人烟,圭圣军为何要派重兵守卫?莫非是有意染指蒙东一带?”

江宏业心中早有准备,他捕捉到于翠山此问的分量,此前他已从于得水口中得知,辽北至晋北的蒙南蒙东一带,长期以来是各方势力默认的权力真空和平之地,这片区域又分为辽套、蒙套、甘套几处。

西疆至辽西北一带更是一马平川,没有任何天然屏障阻隔,虽说地域广袤,距离遥远,却能凭借骑兵一日千里,全程无设防。

这样的地理环境,让图尔特部对任何外来势力的渗透都极为敏感,于翠山的质问也在情理之中,江宏业定了定神,准备从容应对这关乎结盟成败的关键一问。

圭圣军进驻羟县后,顺势占据了甘套的部分区域,这一举措打破了蒙东地区长期的权力平衡。

如今大明大同军驻守晋北,虽与蒙东隔山相望,却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和克制性,让晋北一带的部族不敢轻举妄动。

而蒙套及辽套的其余地区,则仍处于满清的遥控之下,满清通过扶持察哈尔、科尔沁等臣服的蒙古部族,间接掌控着这片土地的话语权。

各方势力犬牙交错,表面平静的草原下实则暗流涌动。

更关键的是,圭圣军所控的甘套与辽套之间一马平川,若从甘套疾驰而出,凭借骑兵的机动性,不出几日便能兵指辽套而不受任何天然屏障阻隔。

这一地理优势,让满清如芒在背,也让图尔特部等草原部族格外警惕。

羟县战败后,哈什纳带着四百手下重操马贼旧业,以北阴山为据点,在黄河几字处以北肆意抢劫,搅得草原不得安宁,他熟悉草原各部族的习性,专挑实力中等的部落下手,抢完就走,行踪飘忽不定。

通鲁、合束两族虽是杂胡小族,人口不多,却素来族风强悍,民风剽悍,哈什纳的劫掠行为激怒了这两个部族,他们各自组建了千人队,联合起来追击哈什纳。

可哈什纳早年便是马贼出身,最擅长偷袭与隐藏,他利用北银山复杂的地形,与追击部队周旋,时而消失在戈壁,时而隐匿于山林。

半个月过去,通鲁与合束的追击队别说抓住哈什纳,连他的踪迹都没摸清,反倒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士们疲惫不堪。

合束族千夫长平哈更是怒火中烧,他家有二十头精心培育的战马被哈什纳抢走,这可是他部族重要的战力资源。

平哈带着手下搜寻了整整三天,依旧一无所获,手下将士也开始抱怨不已,平哈咬了咬牙下令道:“再往前搜寻十里,若是还找不到踪迹,咱们便原路返回,另做打算!”

将士们虽不情愿,却也只能遵从命令,继续前进。

队伍前行了约两里地,前方的前锋突然传来变故,一名斥候策马奔回,神色慌张地报告:“千夫长!

前方山坡后现异常情况!”

平哈心中一紧,立刻催马冲上山坡。

登上山坡后,他放眼望去,只见前方的草地上密密麻麻布满满清人的帐篷,帐篷外飘扬着大量的满清旗帜,旗帜上的正红旗图案在风中猎猎作响,显然是一支规模不小的满清军队。

平哈心中咯噔一下,他清楚合束族实力远不及满清,连忙让人举起合束族的狼旗,高声喊道:“我们是合束族的人,前来追击马贼哈什纳,无意与大清军队为敌!”

然而满清骑兵却完全不理会这番解释,为的将领冷哼一声,抬手一挥,两支各两千人的满清骑兵立刻如潮水般冲出,朝着合束军疾驰而来。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