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节目筹备半年,你靠捡漏一天通关

关灯
护眼
第325章 水中之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注:为表述更清楚,少水点字,后文货币统一改为华国币,即人民币】

【注:为表述更清楚,少水点字,后文货币统一改为华国币,即人民币】

陈默发现自已看漏了。

这尼玛摊位的另一边,赫然正立着一个牌子,上面清清楚楚的写明白了这些鱼,卖这个价钱的原因。

之所以刚才没看到,是因为摊子四周围着的人太多了,他们又在这一侧,刚好给挡住了。

陈默凑了过去。

大概看了一遍后,这才彻底搞明白。

这些宝鱼是这位老板从隔壁基市运过来的。

具体来历,是基市了一大桶,结果带回家吃的时候,忽然发现,鱼肚子里居然有东西,剖开一看,竟是一小块儿金子!

那渔民连忙把准备养起来以后再吃的那一桶鱼全杀了,总共十多条,结果算上第一条后,居然足足有三条鱼的肚子里面都有东西!

除了那块金子之外,余下的两条中,一条肚子里面是个小银锭,另一条则是两枚铜钱。

那渔民带着金子、银锭以及那两枚铜钱去鉴定,到最后才发现,那铜钱居然比金子还值钱!

两枚加一块,卖了足足一万多块钱!【华国币】

消息起初还是在亲人之间流传,到最后直接在村子里传开了。

很快,就连基市的捕鱼队都也得到消息,赶了过去。

有人一整天都泡在河里捞鱼,有人一直守在岸上收鱼,炒的越来越热,甚至吸引到了几个古董贩子直接过去驻扎了。

最后得出来的结论……宝鱼肚子里的这些“宝贝”,大概率是那条淡水河底下的某个过去的贵族墓,在水里泡的太久了,被水冲开了,里面的陪葬品都被冲了出来。

建墓的人在这些陪葬品下墓之前,为了确保以后不被腐蚀,在其表层都打上了一层用作保护性质的蜂蜡。

蜂蜡遇水慢慢融化,味道扩散,最后被鱼群给吞进了肚子里。

看着牌子上的内容,再结合摊主自已的口述。

这些宝鱼的来历倒是清晰了。

还真别说,

讲的的确是有模有样的。

至少在逻辑这块儿,还真通了!

陈默只是听着,没多说话。

他也知道,宝岛这边的历史可不是近代才有的,这里的居民构成和发展始终与大陆密不可分。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卫温、诸葛直率军抵达夷洲。这里出现的夷洲,指的就是现如今的宝岛。

更不用说明朝时期的移民开发阶段。

特别是明末清初。

两粤及其周边的的居民为躲避战乱或寻求生计,大规模进行迁徙……而也正是如此,闽粤地区深厚的宗族文化风俗也被带了过来。

在这种宗族文化下,祠堂林立,规矩严施,有身份的贵族们去世后,的确会有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入墓。

也正因如此,水中之墓这个说法,显然是成立的。

这摊主把鱼运过来,摆明了是想赚距离和位置上的这个差价。

但陈默心底总觉得还是有些不对劲。

倒不是说质疑摊主的这些鱼,究竟是从基市那条淡水河里捞上来的,还是说自已买的鱼,自已塞的“宝”。

陈默感觉不对劲的点,在于那“水中之墓”。

他此行前来宝岛,除了过来玩之外,还有一个核心目的,便是想看看能不能遇到文物迁移时“不知去向”的那几百箱古董文物的些许线索!

也正因如此,听到那逻辑自洽的来历故事后,陈默下意识的想到了“文物迁移”这四个大字。

——真要有宝的话,会不会是其中“不知去向”的那些?

时髦阿姨付完钱,那条乌鱼被从水缸里捞上来后。

摊主直言道:“啊你是要现杀,还是要带回去自已开咯?”

时髦阿姨:“现杀啦!”

摊主立刻招呼一旁穿着胶衣的高大黄毛:“阿松,帮忙把这尾鱼剖开看一看咯,看看有冇珍宝……”

时髦阿姨选的这条乌鱼大概五斤多重。

被唤作阿松的黄毛小伙,动作很麻利,立刻磨了磨剖鱼用的刀具,当场开杀。

平时卖十多块一斤的鱼,在这里卖两百多一斤。

顿时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给吸引了过去。

有人喊道:“喂老板,如果里面没有宝贝怎么办啊?”

摊主一脸淡定:“没有就没有嘛,这很难说的喽!你们其实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