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关灯
护眼
第二百二十四章 更抽象的cp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bs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特别会议,提议将“听觉文化遗产复苏现象”列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点,并建议设立“全球共听日”,每年春分举行万人同步聆听仪式。

    就在会议当天,林晚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标题写着:“他说你想听的。”

    她戴上专业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寂静。然后,一声极轻的吉他拨弦响起,依旧是《摇篮曲》的前奏。但这一次,旋律中多了一丝温度,像是有人在微笑。当副歌来临之际,一个新的声音加入了进来??清澈、柔和,带着一丝熟悉的鼻音。

    那是她自己的声音。

    八岁那年的夏天,她在外婆家的小院里第一次学会这首歌。那天傍晚,蝉鸣渐歇,余惟坐在竹椅上,一边弹琴一边教她。她唱错了好几次,惹得他哈哈大笑,最后两人一起重新唱了一遍,录在一台老旧的磁带机里。后来机器坏了,录音丢失,她以为那段声音永远消失了。

    可现在,它回来了。

    不仅如此,在她歌声的背后,还有无数个声音悄然汇入:有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呢喃、战地记者死前按住录音键时喘息着说出的名字、地震废墟下孩子轻声哼唱的勇气之歌……每一个都清晰可辨,却又和谐交融,形成一首超越时空的合唱。

    音频持续了整整十分钟,结尾处,余惟的声音再度出现,依旧温柔,却不再遥远:

    >“林晚,我不是想回来。

    >我只是想让你知道,

    >你一直都在听。

    >而听见的人,永远不会孤单。”

    泪水无声滑落。她没有擦,任其滴落在键盘上。

    几天后,她启程前往额济纳旗,准备开启新一轮信物校准。途中经过一片戈壁,司机忽然停下车??前方沙地上,一群牧民的孩子正围坐成圈,手拉着手,齐声唱着一首谁也没听过的歌。调子陌生,却又莫名熟悉,像是从大地深处升起的回响。

    林晚走下车,静静地听着。风吹动她的发丝,掠过耳际,仿佛带来了千年的低语。

    她打开录音设备,却没有标记文件名。因为她知道,有些声音不需要命名,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被听见。

    当晚,她在日记本上写下最后一行字:

    >声音不会死去,

    >它只是换了个方式活着??

    >在孩子的喉咙里,

    >在风穿过山谷的间隙中,

    >在每一个愿意倾听的夜晚。

    >

    >而我们所能做的,

    >就是继续听下去。

    合上本子时,窗外,一轮圆月高悬。

    远处风中,隐约传来一阵旋律。

    是《小皮球,香蕉梨》。

    但这一次,歌词变了。

    孩子们笑着唱道:

    “小皮球,挂月亮,

    阿爸讲故事,阿妈织星光。

   &nbs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