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分掌十二地支。
女娲:混沌既开,地分明。
故地之道自有定数,乃是: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万。
画外音:干支及数字的明,是谓人类文明史上里程碑式大事件。
此后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个领域,影响深远,中华文明之端。
至今中国人民,仍在使用。
伏羲既创氏族图腾,复仰观文,俯察地理,取飞鸟走兽之纹,据阴阳变化之理,创造八卦。
以“一”
比拟太极,是谓一画开。
又见蜘蛛结网,遂制渔网,用于捕鱼打猎。
更创造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又制定人类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成婚之制,男子皆以鹿皮为聘礼。
又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以音乐教化人类。
伏羲与女娲生有四子,长名青干,次名朱四单,三名白大柟,四名墨干。
命为四神,分掌春夏秋冬四时,以阴阳参化开辟大地。
其直系后裔,乃有风姓、衣姓、允姓、依姓、殷姓、嬴姓、子姓、婼姓;族系分支,有华胥氏、赫胥氏、仇夷氏、雷泽氏等。
其后族系渐渐四散,西起敦煌,南至湟中,北抵秦岭,东至大海,几乎遍布中华大地。
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后驾崩去世,称为太昊上帝。
据传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至今仍有在此日祭祀伏羲风俗。
太昊上帝与女娲娘娘生育四子之后,复生幼子少典,继承其岳父之位,便为有蟜氏部落领。
伏羲氏因对中华文明史巨大贡献,故被尊称为三皇之、百王之先、人文始祖。
甘肃水是伏舢生地,位于中国版图几何中心,素影羲皇故里”
之称。
水因此便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且自古以来就有祭祀伏羲传统,自秦至清祭祀不断,相沿成习。
九曲黄河绕经太昊陵墓,自水奔腾而下,蜿蜒行至姬水(今河南新郑),再向东去。
姬水之畔,大隗山脚下,夏族部落居此。
大隗山又称具茨山,覆压禹、密、新三县。
太昊上帝幼子名曰少典,系无怀氏所生,被父王伏羲氏赐封于此。
这一日秋高气爽,草茂兽肥。
少典进入具茨山打猎,徒步逐兽,兴趣盎然。
日头偏西,少典略显疲累,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
朦胧之中,一只大熊走近,用左掌轻轻推搡少典手臂。
少典睁开眼来,见到大熊,猛地惊醒,睡意全无。
大熊见少典醒来,忙跪在地上叩头,继而卧伏脚边,轻声吼剑少典大约明白大熊用意,于是骑上其背。
少典:你想带我去哪里?那就去吧。
大熊摇头摆尾,于是背驮少典,进入一条大峡谷,巨木森森,两侧山势险恶。
只听两声怒吼,腥风过处,一头巨兽出现,拦住去路。
巨兽再次怒吼,吼声未落,便从峡谷中走出群熊,一齐趴在巨兽面前,呈拜舞之状。
巨兽扑入熊群,扑杀两只吃掉,群熊不敢稍有反抗。
大熊将少典放下地来,低声嘶鸣,有似哀求。
少典目睹此景,终于领悟大熊之意。
少典:你将我驮来,是欲请我射杀此兽,为族群除害么?
大熊点头,并立刻躲在少典身后。
少典摘下肩上硬弓,又从肋下抽出利矢,搭在弦上,拉弓如同满月,对准巨兽喉咙,就是一箭。
那巨兽吞吃两熊,正在得意,昂威,立时咽喉中箭,翻身而死。
群熊见此,皆都踊跃欢呼,环列罗拜,扑俯在少典身前。
自此之后,少典便成群熊领,可以任意役使熊群。
岁月流转,花开花落。
夏族人与熊群和平共处,民居河畔,熊居山林,不断壮大。
又到深秋时节,落叶缤纷,朔风吹起。
夏族人收藏猎物,熊群回归洞穴,准备过冬。
入夜。
月光如水,狼族部落悄悄窜出箕山,向北突进,冲入夏族部落。
一时矢石交加,石刀石矛飞舞,妇孺哭叫,部落营寨陷入血雨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