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置酒设宴,为太公望接风洗尘。
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周公旦释杯,忽然肃容开口相问。
周公旦:某闻太公在齐建国,却杀国中贤士,其事若何?
姜子牙:周公所谓贤士,乃华士兄弟也。
似此自恃其才,不服子,不交诸侯者,我岂能将其臣服、与之结交?凡此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者,是为上所弃。
三召不至,则谓叛逆之民。
若以贤士待之,则必使举国民众效之,则国君何用?故而杀之,以正法纪。
周公旦:既然如此,请问齐国治政大略如何?
姜子牙:我治齐国,尊贤尚功。
选拔有才者为官,吸收东夷土着入朝,以为齐国所用。
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者,不分亲疏,用其所长。
岐周治国之道,向以血缘关系为基,尊尊亲亲,此不能用之于齐国。
欲治夷齐,当用“六守、八徵”
之策。
周公旦:何谓六守?
姜子牙:选拔人才,当取仁、义、忠、信、勇、谋之士。
对此六士,应富之、贵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以考察其用,是谓六守。
为国君者,又须控制农、工、商,是谓三宝。
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周公旦:何谓八徵?
姜子牙:知之有八徵。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周公旦:太公望以此任人唯贤、唯才是举,齐国得无欲称霸列国乎?
姜子牙:非也。
齐国乃诸夷所在,若强行周礼,则必抵触,不利治国安邦。
我故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诸夷内政,创其新制,又不太过悖离周礼。
周公旦:善哉,太公望治齐之策也。
画外音:据《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地薄人少。”
因齐国自然环境恶劣,姜太公故此因地制宜,在展黍、稻农耕同时,又大力展冶炼、丝麻纺织及渔盐业;还大力展商业,与列国通货外贸。
由是百年之后,齐国冠带衣履畅销下,鱼盐流通列国,成为大国富邦。
殷商灭亡第四年,周武王十五年,姬忽暴疾,驾崩于岐周都城镐京宫郑临终托孤于太师姜散周公旦,指命儿子姬诵承继子之位。
姬诵继位为周王,史称成王。
因成王诵当时年幼,只有十三岁,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代成王掌管国事。
因周人向有兄终弟及承袭习俗,如此以来,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便皆不满,于是散布谣言,周公想要篡位;并串联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反叛。
镜头闪回。
周武王克商之后,命武庚继为商侯,留在朝歌纣宫,管理殷商余民。
为防武庚叛乱,又在朝歌周围并设邶、鄘、卫三国,使霍叔、蔡叔、管叔为君,号称“三监”
。
武王驾崩,消息传到朝歌。
殷商旧臣奄君、薄姑二侯闻讯大喜,皆入朝歌来见武庚。
奄君、薄姑君:武王既死,成王尚幼,周公见疑兄弟,此百世之时也,请举大事!
武庚:我亦欲报先父之仇久矣。
但武王设三监在我周围,皆握重兵,如其奈何?
奄君:臣闻周制,兄终弟及。
今武王既死,当传位诸弟中有才能者。
周公旦擅拥姬之子为君,管、蔡二叔不服,常怀不忿。
臣请赍礼前往鄘、卫二国,唆其与殿下联手,共反姬诵,有何不可?
薄姑君:此言是也。
事不宜迟,殿下须早下决心!
武庚:善哉!
便依你二卿所奏。
奄君、薄姑二君奉命,便往鄘、卫二国,游蔡叔、管叔;武庚然后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祭祀父亲纣王在之灵,同时收拢殷商遗民之心,联络东夷方国部落起兵。
殷商旧属奄、徐、楚、薄姑、熊、盈等十数方伯,闻少主反周复商,皆都闻风而动,起兵相应,联军十余万众,西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
管叔、蔡叔因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