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威胁纪国,故进此言,以公报私仇乎?
纪炀侯:非也。
十九年前,当孝王篡夺陛下王位时,齐国得专征伐特权,竟未号召诸侯阻拦,甚至并未提出任何异议,致使孝王夺位成功,陛下岂忘之耶?
周夷王:卿言是也。
叵耐齐侯,罪不可恕!
然则如何惩之?
纪炀侯:若明征齐侯来京,恐其抗旨不至。
陛下可下诏旨,檄令下诸侯皆至京师会盟,商讨要事。
齐国身为异姓诸侯之,不敢不至;倘若来京,则当众历数其罪,烹之可也。
周夷王:此计甚善,当即行之。
当时齐国传至第五任国君,是为哀公,姜姓吕氏,名不辰。
齐哀公接到子征召旨意,见是会盟诸侯,因自己是诸侯之长,丝毫不加防范,便即乘车前至槐里,来朝子。
除楚、鄂等不肯朝周诸国以外,其余诸侯陆续到至,相互见礼,依期入宫参见子,献上各自特产贡物。
周夷王皆都以礼相待,当即设下盛宴,约定来日会盟。
次日一早,诸侯早早赴会,只见殿外广场上放置一口巨鼎,下架干柴,烧得正旺;踏上宫阶后扭身回望,见鼎内装满清水,正在沸腾,热气盈,均都不知何意。
纪炀侯站立宫阙,负责接待,便有好事诸侯,低声询问。
好事诸侯:子置此巨鼎何解?烧水至沸,何为?
纪炀侯:无他,煮肉以祭先王。
好事诸侯:承蒙指点,领教,领教!
然后入座,心中却依然不免狐疑。
画外音:自盘古开辟地以来,从未闻现煮熟肉,以祭祖先者。
却又未见牺牲何在,奇怪,奇怪!
正纳闷间,只听鼓乐齐奏,子升座。
齐哀公为,率诸侯起身离座,向子行参拜之礼。
周夷王还礼,诸侯归座,稍时佳肴呈献,水陆毕陈,安席乐止。
于是子与诸侯进行会娩礼,周夷王命少师向诸侯重申礼乐制度,然后亲自训辞。
周夷王:自楚子称王,率蛮夷背叛姬周,乃至礼崩乐坏。
究其缘由,是由于部分诸侯目无子,不再朝贡之故。
而面对戎狄部族频繁侵扰宗周,又有部分诸侯国君冷眼坐观,不遵子号令,更不主动率本国军马勤王。
今诸侯皆集,当共讨之!
诸侯闻罢,皆都惴惴不安。
周夷王训辞已毕,下令开席,水陆毕陈,诸侯食不下咽。
酒过三巡,燕舞乐声之中,周子转向身侧站殿郎将,微微颔。
郎将领诺,遂引四名高大贯甲武士,直奔右班席,就座中揪出齐公,分捉四肢,举过头顶,走出大殿。
下至台阶一半,郎将喝令一声,武士便将齐公一甩,掷入沸腾之鼎。
齐公在沸水中只叫得一声,便被滚水入喉,就此呜呼哀哉,更无声响。
与会诸侯见此变故,无不变色,两股战战,面前盆缶乱响。
周夷王既命烹杀齐哀公,稍稍息怒,心情好转。
周夷王:朕适才所云不尊周室诸侯,便是齐侯。
因其不尊子,故今烹之;但念其祖先姜尚有大功于周,故不灭其国,谥为哀公,改立其弟吕静为君,是为齐胡公。
诸侯闻之,皆沉默不语。
周夷王:诸卿之中,纪炀侯实为忠君尊王典范,揭露齐哀公各项不法,立有大功!
与会诸侯眼望纪炀侯,无不愤慨。
纪侯未料如此,当下作声不得,有苦难言。
盟会结束,诸侯皆散。
齐国与纪国便就此结下世仇。
周夷王欲借此盟会树立权威,未料适得其反。
诸侯因齐侯之死,皆都心寒。
夷王六年,周子在社林打猎,捕获一头犀牛。
夷王以为大吉,乃周室中兴之兆,遂雄心复起,欲复先祖旧日辉煌。
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公为帅,率领六军之师,攻打太原之戎。
两军相遇,王师大胜,一直打到俞泉,获得良马一千匹。
八年,周夷王姬燮患病,不能治理国事。
同姓诸侯祈求神,但夷王最终病逝。
谥号夷王,以子之礼下葬,由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周厉王即位,以暴虐着称,不顾国势倾危,只欲兴兵,四处征伐不臣。
楚王熊渠担心受到周朝重点讨伐,宣布取消自己及诸子王号,不敢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