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二十九集 宋襄之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楚成王方到。

至期三国之君共登鹿上之坛,宋襄公以周子封爵为序,因宋为公爵,自然居;齐为侯爵次之,楚为子爵又次之。

排序已罢,襄公便以主盟自居,先执牛耳,并不谦让;楚成王心中不悦,勉强受歃。

歃血已毕,宋襄公拱手言道:窃欲修先人之德,效齐侯之行,举盟会之政,恐人心不肃,欲借重二君之威,以合诸侯于敝邑之盂地。

以秋八月为期,若君不弃,倡率诸侯,徼惠于盟,寡人愿世敦兄弟之好,自殷先王以下,咸拜君之赐,岂独寡人乎?

齐孝公闻言,口中唯唯,心中不喜,拱手以让楚成王,请其先署盟约。

楚成王亦拱手以让孝公,二君互相推让,半日不决。

襄公以为二侯皆许,只是表面客气,于是大喜。

宋襄公:二君若不弃寡人,便请同署。

于是乃出征会之牍,不送齐侯手中,先送楚成王求署。

孝公怏怏,先有几分不快。

楚成王览牍,见其中言辞,叙合诸侯重修会盟之意,欲效齐桓公衣裳之会,不以兵车,牍尾宋公先已署名。

观罢便自暗笑,便将简牍置于案上,询问宋襄公。

楚成王:既然君自能致诸侯,何必寡人附骥于后?

宋襄公:郑、许等国虽是周子近族,但已久在君侯宇翼之下;而陈、蔡近者,复又受盟于齐。

非乞君威,惧有异,是以借重上国,见字必来。

楚成王:既是如此,然则齐君当署,次及寡人可也。

齐孝公:寡人于宋,犹宇下之国,招之既来;所难致者,楚上国之威令耳。

语中已颇显抑郁之意,宋襄公不觉。

楚楚王闻言,笑而署名,复授孝公。

齐孝公却道:既然有楚,不必有齐。

寡人万死之余,幸得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轻重!

亵此简牍何为?

因怪宋襄公先署己名,再送楚王求署,使齐国附于骥尾,重楚轻齐,所以不署。

宋襄公自负有恩于齐,却认作齐孝公甘为宋国附庸,不敢并提,反而大喜,遂收简牍而藏之。

三君于鹿上盘环数日,相揖而别。

楚成王既归,详述其事于令尹子文。

子文奇道:宋君狂甚,大王何必许助其征?

楚王笑道:他欲用我,我何不反而用他?寡人欲主中华之政久矣,只恨不得其便。

今宋公既倡衣裳之会,寡人因之以合中原诸侯,不亦可乎?宋公为人好名而无实,轻信而寡谋。

若伏甲以劫之,其人可虏也。

大夫成得臣:宋喜主盟,必傲诸侯。

诸侯未习宋政,莫之与也,我可劫之以示威。

劫而释之,又可示德,诸侯必耻笑宋公无能。

彼时诸侯不归楚,将谁归乎?

楚子文:大王之计,非臣所及。

宋襄公欣然归国,洋洋自得,便谓公子目夷:楚子已许我会合诸侯矣。

公子目夷:楚乃蛮夷,其心不测。

君得其口,未得其心,臣恐见欺也。

宋襄公:寡人以忠信待人,人其忍欺寡人哉?

遂又不听目夷之谏,传檄征会诸侯。

先遣人于盂地筑起坛场,增修公馆,务极华丽,仓场中储积刍粮,以待各国军马食费。

秋七月,楚、陈、蔡、许、曹、郑六国之君如期而至。

惟齐孝公心怀不快,鲁僖公未与楚国通好,因此二君不到。

宋襄公也不在意,使候人迎接诸侯,分馆安歇。

宋太史占卜盟日之吉,襄公下令传知各国,派定坛上执事热。

是晨五鼓,坛之上下皆设庭燎,照耀如同白日。

宋襄公兹父先往坛下等待,卯时正点,陈穆公谷、蔡庄公甲午、郑文公捷、许僖公业、曹共公襄五位诸侯,陆续而至。

六侯伺候良久,直至色将明,楚成王熊頵方到。

宋襄公遵循地主之礼,揖让一番,七国诸侯分为主宾,由左右两阶登坛。

右阶宾客之登,众诸侯不敢僭楚成王,让其居。

楚国成得臣、斗勃二将相随,众诸侯亦各有从行之臣。

左阶主人之登,单只地主宋襄公,及公子目夷君臣二人。

登阶之时,礼让为宾右主左,既登盟坛之上,陈牲歃血,要矢日,列名载书,便要推盟主为尊。

宋襄公指望楚王开口,以目视之。

楚王明明看见,却只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