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三十六集 楚宫惊变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主复国,便掌军权,驰聘沙场半生,计有两次大战,一为城濮,再为崤山。

此二战为父皆以诡计,不依古法,则一战灭楚军大半,子玉死之;二战覆秦军精锐,孟明视等三帅擒之。

夫楚与秦,皆当世大国,足可与晋国一较上下者;若二国怀恨联合,则晋之大祸至矣。

父若不死,二国复仇之日,是我先氏灭族之时。

为父不检,又面唾君席,主公岂不以我全族性命,以免举国之兵祸耶?故为父甘愿死于战阵,并以战功免我阖族之祸。

我死之后,晋侯必不复恨先氏。

你兄弟伯叔,宜倾力扶保晋国,不可怀怨,更不可怀有2志。

切切,至嘱!

先且居览罢,心情激荡,勉强忍住。

遂纳书入怀,与众人商议:未知谁愿为使,去见主公,奏请交换我父级,休兵罢战?

正至此,营门忽报:翟主之弟白暾,差人前来下书,要求彼此交换级,并已将大帅级送去晋都绛城,交付襄公。

未几,绛城使者亦至,下达襄公指令:准予与白暾议和,交还翟主白部胡级给白暾,就便班师回都,将先轸元帅级与尸体合葬。

先且居再拜领旨,遂命来使带回翟主级,自与诸将及三军举哀,为父丧,班师回京。

是夜白暾亦潜师回翟,为兄白部胡合尸殡葬;因白部胡无子,白暾遂嗣位为君。

晋师还都,襄公亲迎至郊,命开匣请出先轸级,与尸身缝合入殓。

当打开半幅旗角之际,襄公、且居及诸将观之,见先大帅须戟张,目光炯炯,竟如生时一般无二。

襄公抚尸恸哭道:将军死于国事,英灵不泯,遗表所言,足见忠爱,寡人不敢忘之。

晋国六军玺印,就交付公子先且居执掌,君臣誓不相负,公其放心瞑目!

言罢,乃于柩前拜先且居为中军元帅,以代父职。

也奇怪,当先且居拜印之时,先轸双目遂瞑。

先轸丧事已毕,襄公复奖诸将啃大功。

郤缺射杀白部胡,因将其父郤芮先前食邑冀城赐还,并嘉慰道:卿能赎父之罪愆,故还尔父之封邑!

又以先茅县封赏胥臣,并嘉慰道:若非卿当初力排众议,荐举郤缺,亦不能成今日大功,得此干国良将。

故封茅县,以奖举贤之功。

诸将见襄公封赏得当,无不悦服。

先轸旧部,皆归少帅先且居统辖,各无异辞。

画外音:先轸半生流亡,半生征战,于治国并无特别建树,只在军事活动中大放异彩。

其主要军事成就,便是亲自指挥并赢得城濮及崤山之战,皆是春秋时期着名战例。

在城濮之战中,先轸屡初奇计,最终大败楚军,创下诱敌深入、使用间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军战例,开古之未有战术。

后于国丧之际辅助襄公,又与秦军进行崤之战,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复创中国军事史上个伏击歼灭战例。

兵行诡道,其实始创于此人。

亦正因其“兵不厌诈”

思想,《史记》不为其列传,《左传》更是寥寥数笔,以至名不见于经传。

晋国因与秦国交恶,又值翟狄内侵,许、蔡二国闻知,便背晋盟,复受盟于楚。

晋襄公闻报大怒,便拜阳处父为将,使率师伐许,因而侵蔡。

楚成王闻报,亦针锋相对,命斗勃同成大心率师救之。

两军皆出,遇于汦水,隔岸下寨,就此对峙。

击柝之声,彼此相闻。

如此相持两月,看看岁终,晋军粮食将尽。

阳处父意欲退军,恐为楚人所笑,遂思一计,乃使人寄战书于楚帅斗勃。

晋使至于楚营,呈递战书,斗勃拆示其书云:

将军若欲战时,我军当退一舍之地,使贵国济水列阵,决一死战。

若是不敢,便请退军,以免空费军资民财?未知敢否?惟裁决。

斗勃览书大怒:阳处父欺我不敢渡河耶?

当时便欲在战书背后回复,应允渡河决战。

成大心见此,急上前谏止。

成大心:将军不可,此激将之计也。

晋人无信,其言退兵一舍,殆诱我耳。

若乘半济而击,我军进退无据矣。

不如姑退,让晋军涉河来战,我反客为主,不亦可乎?

斗勃大悟,乃对晋使道:你回去告诉阳处父,请晋军渡河决战!

并当晋使之面,传令军中: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