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其言,遂以孙武为将,伯嚭为副,引军前至檇李。
两军交战,孙武击败越兵,伯嚭纵兵大掠而还。
孙武虽胜,但还朝后私谓伍员:四十年之后,越国必强,而吴势尽矣!
伍员笑道:我寿不至此!
越王允常吃此大亏,痛恨吴王不已,遂遣使至楚告败。
楚昭王问计于令尹。
囊瓦奏道:赐湛卢剑归楚,是败吴之际。
况其前岁侵我六、灊二邑,正宜报之。
楚昭王信以为然,于是便率舟师伐吴。
阖闾复使孙武为将,伍员为副,率师击之。
战神驾到,更无玄奥。
于是再次大败楚师于居巢,并获其上将芈繁以归。
阖闾亲迎出城,大赏三军,但犹未满足,遂与孙武及伍员二将半开玩笑。
吴王:二卿虽获大胜,美中不足。
孙武:何谓美中不足?
吴王:不入郢都,虽屡败楚兵,犹无功也!
伍员:臣岂须臾敢忘郢都哉?只因楚国向为诸侯之伯,楚军亦下之强,未可一战而定胜负者。
囊瓦贪鄙,且待其隙可也。
吴王信以为然,遂使其与孙武演习水军于江口,以待楚国有隙可乘,再次兵攻伐。
楚昭王自得湛卢之剑,虽屡败于吴国,但自信有上呵护,并不以为意。
且常以湛卢扬威,召聚诸侯来贺。
这一日,唐成公与蔡昭侯同来朝楚,各有所献。
蔡侯有羊脂白玉佩一双,银貂鼠裘二副,便将一裘一佩献于楚昭王,以为贺礼。
囊瓦见昭王佩玉着裘而出,甚为羡慕喜爱,便公然向蔡侯索贿,亦求一裘一玉。
蔡侯欲留以自用,因而拒绝不给。
唐侯有名马二匹,毛如白练,高长颈,名曰骕、骦,实乃下希樱囊瓦求之,唐侯亦不给。
囊瓦两次索贿被拒,于是恼羞成怒,因私向昭王进谄。
囊瓦:大王可知,蔡、唐二侯因何聘楚?
楚王:自是来朝伯侯,并观湛卢宝剑。
囊瓦:早也不来,晚也不至。
来朝是假,刺探楚国虚实是真,欲为吴国做向导耳。
楚昭王信以为实,便将二侯扣留囚禁。
二侯无奈,只得向囊瓦交出宝物,才得脱身。
蔡昭侯归国,怒不可遏。
因欲雪耻,又自知远非楚国之敌,遂将长子送到晋国为质,就此背楚附晋,请求晋侯兵伐楚。
时为晋定公三年,魏舒当政,乃集十七国大夫于狄泉(洛阳附近),商议伐楚。
诸侯大夫惧楚之强,皆不敢从。
魏舒向蔡昭侯求索军资,蔡昭侯婉拒,于是伐楚之事遂罢。
魏舒还师,路经洛阳,对诸将道:我等既至京畿,成周城墙颓矣,何不为子修之?
众人闻是为子修城,皆都答应。
魏舒遂命安营扎寨,请为周子修葺城墙,并命部将原寿过监工。
这一日闲来无事,魏舒游猎于大陵泽,归时死于宁邑(今河南获嘉)。
蔡侯见诸军解散,大失所望而归。
途中经过沈国,于是迁怒沈君附楚,使大夫公孙姓袭灭其国,俘虏沈君子嘉回蔡,继而杀之。
画外音:据后世史家考证,古沈字与聃相通,故又称聃国,是周文王幼子季载封地,北至黄河、东至杞县、西至荥阳、南至淮阳,实为侯爵大国。
平王东迁之后,季载后裔沈君忽另封沈国之地,称忽沈侯,号汝南国。
践土之盟时被降为子爵,故后世之君改称沈子。
沈国故地究竟封于何处,史学界颇多争议,因在今之安徽临泉、河南平舆、沈丘一带,都有沈国古迹遗存可考,于是便各执一,互不相服。
镜头闪回,回顾沈国。
沈国位卑势弱,因地近强楚,又有沈氏公族在楚为官,故举国依附楚国为庸。
正由于沈国乃属楚国同盟,因而屡遭中原诸国讨伐,从来不得安宁。
在春秋时代强国争霸中寻求生存,可谓左右为难,苦不堪言。
晋襄公四年,晋、鲁、宋、陈、卫、郑等联合伐沈,便使其一蹶不振。
晋厉公时,讨伐楚、蔡,又攻破沈国,掳走沈君揖初。
其后四十余年间,沈国又两次随楚伐吴,沈子逞复成为吴国俘虏。
画外音:此番适逢蔡昭侯迁怒,沈国无辜受伐被灭,可谓悲催至极。
其灭国缘由,四字以蔽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