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状,心中已经明白十之八九,遂趁机进言道:臣闻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今鲁有汶阳之田三处,其一曰欢,乃阳虎所献;其二曰郓,乃昔年所取,以寓鲁昭公者;其三曰龟阴,乃先君顷公时,仗晋国之力索之于鲁者。
主公何不以此三田还于鲁君,以谢今日之过?而齐、鲁之交,自此固矣!
景公闻罢,虽然心有不舍,亦只可点头,即遣晏子亲自主持其事,致三田于鲁。
三田中之汶阳之田,原是昔时鲁僖公赐与季友者,今日名虽归鲁,实归季氏。
以此季孙斯心感孔子今日出力,特筑城于龟阴,名曰谢城,以旌表孔子之功。
于是齐、鲁交好,君臣尽欢,只黎弥两面得罪,内外受窘。
当时盟会已毕,两国君臣欢饮台下,有人来报:齐国南境忽来一只大鸟,约长三尺,黑身白颈,长喙独足,鼓双翼舞于田间,飞腾望北而去。
齐景公引以为怪,便问孔子:向闻先生博学,不知可识此物为何?
孔子毫不思考,顺口答道:此鸟名曰商羊,生于北海之滨。
欲大雨而舞,所见之地,必有淫雨为灾。
齐、鲁接壤,不可不预为之备!
季孙斯闻听,传令预戒汶上百姓,提前修堤盖屋,以防大雨。
于是罢会还国,未过三日,果然降大雨,汶水泛溢。
齐国边民受灾甚重,而鲁民却都有备无患,几乎无甚损失。
由是皆以孔子为神,自此呼为“圣人”
。
由是孔子治鲁,定公与三桓皆都虚心听之。
乃立纲陈纪,教以礼义,养其廉耻,故民不扰而事治,三月之后,风俗大变。
曲阜市中鬻羔豚者,不饰虚价;男女行路分别左右,不至于乱;路有失物,耻非己有,无肯拾取者;四方之客,一入鲁境,皆有常供,宾至如归。
国人大悦,乃歌颂大司寇孔仲尼道:衮衣章甫,来适我所;章甫衮衣,慰我无私。
此歌传至齐国,晏婴笑谓齐景公道:鲁国大治,我可染其周公之风也。
景公点头称是,传令摆酒,在殿中大宴众卿。
饮酒至酣,景公兴致大起,渐渐失态,因知晏婴最重礼仪,遂即席请求道: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
晏子蹴然改容,起身言道:君之言过矣!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
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曰易主。
今若去君臣之礼,则是禽兽之聚也。
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曰易主,君将安立哉?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之故也。
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以此而云,礼绝不可无也。
景公闻,只得罢宴。
晋平公谋划攻齐,派大夫范昭出使临淄,以探虚实。
齐景公盛宴款待,酒酣耳热,宾主均有几分醉意。
范昭借离席敬酒之机,伸手掇过齐景公所用之杯,一饮而尽,复又还置景公面前。
晏婴冷眼旁观,厉声命令侍臣:弃此酒杯,为主公换之!
范昭大惭,宴罢辞归。
回国之后,乃向晋平公奏道:以臣观之,今非伐齐之时也。
晋平公:卿因何而言此?
范昭:臣饮齐侯之酒,探其君臣反应,则被晏婴识破。
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齐有贤臣如此,伐之难胜。
晋平公信以为然,遂罢伐齐之念。
孔子闻而赞道: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成语“折冲樽俎”
典故,便是源来于此。
)
齐景公率其众卿,到纪国故地游玩。
当地人在枯井内得一金壶,呈献国君。
景公就手把玩,见壶内有朱砂文书:无食反鱼,勿乘驽马。
景公赞道:善哉是言!
无食反鱼,是厌其腥也;勿乘驽马,是嫌其不能远徒也。
晏子时在旁侧,索壶细观,然后却道:臣谓不然。
无食反鱼,是谓民力不可使尽;勿乘驽马,是谓不可使人在侧也!
景公笑道:纪国既有此书,则因何灭亡哉?
晏子答道:其亡有因。
臣闻君子得其至理名言,必悬于大门之上。
纪国有此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