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七集 夫差争盟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人主盟中夏,以缝诸姬之阙。

晋君逆命争长,迁延不决。

寡人性急,故引三军之众,听命于晋侯藩篱之外。

董褐领诺拜辞,遂将此言还报。

晋侯又谓赵鞅:果不出卿之所料。

然则奈何?

赵鞅不答,反问董褐:以卿观之,吴王君臣虚实如何?

董褐答道:以臣观之,吴王虽辞强而色惨,似有忧丧临身。

赵鞅:大夫此言何意?

董褐:以吴王面色度之,必是越人趁虚攻入其国,甚或其太子已死于非命。

赵鞅:大夫相人之术,冠绝下,谅必如此。

则我当以何计应之?

董褐:若果如此,今会盟不许其先,则必孤注一掷,举数万精卒与我拼命。

赵鞅:若依卿言,则必慑于淫威,而让其先,以令使及下诸侯,耻笑我耶?

董褐:今彼盛军在迩,若不相让,则主公及上卿皆有临诛之危,遭擒之辱。

即便让之,只四年之内,下诸侯亦必笑吴王,而非我晋国也。

赵鞅:大夫因何而言?

董褐:据某以相法观之,吴王此番会盟归国,其寿不过四岁。

以情理言之,越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苦心孤诣如此,专为一朝报吴也。

今吴王将举国精兵皆陈于此,越王宁不趁此率兵入吴乎?吴王列阵以争盟主,亦为此也。

则四年之内,越王必亡吴国,夫差争此盟主,反为遗笑千古之典矣。

便让他一先,又当如何?

赵鞅:虽然如此,毕竟不忿!

晋定公:正卿之言是也。

然孤闻董卿之语,似乎另有别计,以抑吴王之谋?

董褐:主公英明。

臣有一计,可使夫差此番争霸,必成千古笑谈,遗羞后世。

晋定公:请道其详?

董褐:此番会盟,主公可让其先,然不可徒让,必使其先去王号,以为条件。

今其急于回兵,必然屈从,则虽得盟伯之名,而失王号,亦未可占先于晋。

晋侯与赵鞅闻之,齐都称善。

于是复使董褐再入吴军,向吴王夫差致意晋侯之命。

夫差:晋侯之意若何?

董褐:吴君以王命宣布于诸侯,寡君敢不敬奉!

然上国初以伯爵肇封,而今称王号,则谓周子何?君若去王号而称公,则惟君所命。

夫差议于伯嚭及王孙骆,皆以晋侯之言是为正论,无法反驳;且心焦如火,急于回兵救吴,遂故作大度允之,乃敛兵就幕,与诸侯相见。

夫差由是自称吴公,登台先行歃血;晋侯次之,鲁、卫以次受歃,盟誓乃成。

会盟已毕,夫差不敢有丝毫耽搁,随即连夜班师,疾驰南归。

吴师复从淮河下船,沿邗沟泛水入江,水路而回。

因于途中连得告急之报,三军将士皆知家国被越人所袭,个个心胆俱碎,惶惶不安;又且远行疲敝,心怀家人安危,皆无斗志。

吴军南归之事,早有越国细作侦知,飞报越王。

范蠡闻知,便即布好埋伏,严阵以待。

事件悬疑:关于黄池之会,却是一个历史疑案,后世史家所不尽相同。

若依《史记》所载,是会盟尚未开始,吴王便得噩耗,得知越人已趁虚攻入吴都,杀死太子友。

夫差为不影响争霸,遂秘密处决七名报信吴使,参加来日会盟。

会盟之际,和谈倒也融洽,盟誓亦谓顺利,但至歃血之时,出现争执。

依照会盟规矩,应是诸侯伯主先歃。

镜头闪回,黄池之会《史记》版本。

伯嚭:于周室,我为长。

赵鞅:于姬姓,我为伯。

双方于是陷入僵持。

夫差便恃势众,对晋国君臣以武力相胁。

晋执政卿赵鞅不服,命司马寅擂鼓整军,将欲死战。

晋大夫司马寅为人精细,劝止赵鞅,请先至吴营通融聘问,晋定公从之。

司马寅乃亲至吴营,求见吴王夫差。

了了数句问答,司马寅还营,回报晋定公及正卿赵鞅:吴王面带晦暗,不是国败,便是太子已死。

夷人生性轻浮,急于回师,今时地利皆在于我,不如与其相持,静以待变。

赵鞅从之,于是固垒相持。

夫差终于失去耐心,选择退让,同意先由晋国歃血。

历史争议: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