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六十八集 勾践伐吴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乃水系图谱,便自作聪明道:叶公并非真好龙者。

沈诸梁:客因何而作是言?

宾客:所谓云从龙,风从虎。

因图中虽然有龙,但未画云雾,以缭绕其身也。

叶公哭笑不得,因而答道:我只想就地凿渠,引水龙来者,非爱上之龙也。

(此便是成语“叶公好龙”

故事由来。

叶公初为塘陂工程之时,便对其部下众官言道:尔等须知,引一龙而为陂池,需人工千余数额,又需粮万斛,扰民至重,故不可不慎也。

施工之时,又提醒诸吏:定须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不可急于求成,手段粗暴。

既便如此,百官急功近利者亦不在少数,致有敲骨吸髓之事里有生。

故此叶地百姓便有怨言,非议叶公:并非果真好龙!

韩国申不害听闻叶公“引龙凿渠”

之事,颇感新奇,便将“叶公好龙”

写进《申子》一书,就此传扬开来。

至西汉中期,刘向又将“叶公好龙”

写进《新序》,更加名扬下。

陈湣公闻楚国之乱,立即兵侵伐,欲报此前楚国屡次征伐之仇。

叶公请奏惠王,亲自率师迎敌,以大夫公孙朝为将。

楚师一出,初战便获大胜。

公孙朝就引得胜之师伐陈,再经一战破其都城,灭绝其祀。

楚惠王命杀陈湣公,设置陈县,陈国由此而亡,永远成为历史闲话。

画外音:自春秋早期伊始,陈桓公宠于周王,曾联合宋、蔡、卫等,共谋伐郑。

其时陈国实力及影响,尚属强国之流。

此后齐国称霸,陈国多次参加齐桓公所主持诸侯会盟,与齐、鲁强国关系和谐。

齐桓公死后,楚国北上争霸,陈国被迫依违于楚、晋之间。

从陈灵公始,陈国历经三次内乱及亡国之祸,国势日趋衰败。

至此只因陈湣公错打算盘,趁楚国内乱之际轻易启衅,便被楚国令尹沈诸梁及大夫公孙朝攻克,终于亡国。

亦在此时,春秋将终,战国伊始。

叶公凯旋班师,便即告老还乡,归于故国养老。

楚惠王苦留不住,乃以子西之子宁嗣为令尹,子期之子宽嗣为司马,以代叶公之职。

自此楚国危而复安,此后愈加壮大。

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姬匄在位四十四年而卒,葬于三壬陵。

太子姬仁继位,是为周元王。

依照十二诸侯年表,因周敬王去世之后便即大大乱,诸侯交战,故此后世史学家便以此年作为划分春秋、战国时期分界点。

周元王元年,吴王夫差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又逢连岁凶荒,以致民心愁怨。

越王勾践以为时机已到,乃命范蠡为将,文种副之,悉起境内士卒,大举亲征伐吴。

越国百姓等候此日二十年之久,由是群情振奋,各送子弟至于郊境,泣涕诀别。

父老谓其子弟:此去若不灭吴,不复相见!

勾践聚将,约誓三军: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有父母无昆弟者,归养;有疾病以告,给医药糜粥!

三军闻此誓师之辞,皆都欢声如雷,壮志凌云。

大军行及江口,范蠡斩有罪者以申军法,军心愈加肃然。

吴王夫差闻越兵再至,悉起士卒,迎于笠泽江上。

越兵屯于江南,吴兵屯于江北,夹岸列阵。

越王将大军分为三路,命范蠡率领右阵,文种率领左阵,亲率君子之卒六千为中军。

于是下令:命文种左军,衔枚溯江而上,以待吴兵,戒以夜半鸣鼓而进;范蠡右军,衔枚逾江十里,只等左军接战,右军上前夹攻。

各用大鼓,务使鼓声震闻远近。

中军六千精卒,亦都衔枚下船,听候将令突击!

三军奉命,皆都整装束甲,列于笠泽江岸待。

当夜三更时分,越国左右两军到达预定位置,对吴军形成钳击之势。

勾践饬令鸣鼓渡江,进至江心,等待命令。

吴军听到上下游同时鼓声大作,以为越军来袭,仓皇举火,并急报吴王。

夫差惊道:勾践老儿如此大胆,竟敢夤夜渡江!

命分兵两路,寻鼓角之声,驰往堵击。

吴国两路水军方出不久,越王已率私卒劲旅六千,衔枚无声而至,于黑暗中径直冲入吴阵中营。

吴兵主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