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七十一集 鬼谷双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春秋之末,巨星相继殒落。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左史丘明七十七岁,因读书着作勤奋过度,导致目盲,辞官回乡。

又于故乡创立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国语》,记述数十年来见闻,诸候要事,及君臣间兴衰得失策论。

《国语》乃为中国部国别史,与《左传》珠联璧合,可谓史界双璧。

左丘明子名左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桑孙名左启,同样博学多才,终身以为鲁国大夫。

四代孙左诚凡脱俗,才华出众,归隐不仕。

王莽新政时,曾召集下学者为其所用,左丘明十五代孙左起曾受招聘。

左起不愿为王莽效力,又惧遭其加害,于是改姓为丘,逃到陶阳,终隐居不出。

其后代便以丘为姓,其实与左氏乃为同宗共源。

又有山东肥城石横都君邱氏,也以左丘明为其先祖。

清雍正朝为避孔子名讳,丘氏奉旨加上“邑”

旁,便即为邱。

北齐《魏书·地形志》及唐朝《元和郡县志》,都记载左丘明墓遗址与都君吻合。

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1年。

在孔子逝去二十八年之后,一代史圣左丘明逝世,寿止于一百零五岁。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创始人,向被史学界推为中国史学开山鼻祖,更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其与孔子为同时期人,较孔子年长四岁,二人关系密牵

镜头闪回,数十年前。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定公器重。

鲁定公欲命孔子为司徒,未找三桓商议,先问左丘明意见。

左丘明:孔子,当今圣人也。

圣缺政,庸才则必失职。

主公若用孔子,却又议于三桓,岂可得乎?

鲁定公:卿何知三桓定然不从?

左丘明:昔有周人,喜毛裘,复爱肉食。

欲为皮裘,议于狐狸,索其皮毛;欲办牲祭,又谋于牛羊,索要其肉。

话犹未完,狐狸及牛羊皆远奔藏匿。

则五年毛裘不成,十年牲祭未办。

原因无他,谋于对象非也。

主公欲命孔子为司徒,却议于三桓,此与狐狸谋皮,牛羊谋肉,同一理也。

鲁定公大悟,遂不经三桓同意,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参与鲁国之政。

为纂修史书,左丘明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查阅档案经年。

回鲁之后,孔子撰写《春秋》,左丘明则据《春秋》而作《春秋左氏传》。

鲁国是周公封地,保存前代多种礼乐文献,向称礼乐之邦。

西周亡后,周文化在西方诸国荡然无存,却在鲁国保留完整。

左丘明既为鲁国太史,掌握丰富文献资源,以成《左传》史学巨着。

《左传》是谓左丘明史官生涯最大成就,亦是华夏文明不二财富。

左丘明去世当年,是为秦厉共公在位二十六年。

便在此年,秦厉公突然兵征伐蜀国,袭击南郑。

蜀人不备,一时张皇失措,丢失南郑,遂退守剑门险关危隘,以阻止秦人继续向南进攻。

秦人偷袭南郑得手,始命左庶长在南郑修筑城墙,并以重兵把守。

其后十余年间,蜀人不断集结兵力反攻,终将南郑收复。

南郑争夺之战本是古蜀国自卫反击战争,但依《史记》所载,却称此为“南郑反”

其实有误,不当以此三字为解。

镜头闪回,重温古蜀王国由来,前世今生,以明其历史沿革,沧海桑田变迁。

古蜀人未建国时,是从岷江上游所兴起土着部落。

蜀地上古文明,可分为前后五个时期,乃是蜀山氏时期、蚕丛氏时期、柏灌氏时期、鱼凫氏时期,以及开明氏时期。

画外音:蜀地文明在先秦时期,迥异于中原文化;蜀地部落,亦大不同于中原奴隶制诸侯邦国。

“蜀”

字由来,最早现于商代甲骨文中,象形为一条大眼蚕虫,是指所有蛾、蝶类幼虫,即是野蚕。

《文解字》:蜀,葵中蚕也。

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

《诗》云:蜎蜎者蜀。

蜎蜎者,幼虫蠕动之象。

武王伐纣之时,蜀人曾经出兵相助。

但关于蜀国历史,先秦文献中皆无详载。

直到东晋常璩《华阳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