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二集 蒙恬拜师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赵、燕由此结下死仇,秦王自然是躲在树林之中,掩口吃吃偷笑。

秦王政十二年,赵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

秦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机会。

于是趁机伐赵,派大将桓齮为帅,率大军攻取赵国平阳、武城,并杀赵将扈辄于武遂。

十四年,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过太行山口,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

先攻占赤丽、宜安,然后直向邯郸进军。

赵王迁急从代郡雁门调回李牧,命为大将军,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师。

闪回结束。

秦赵大战,再次拉开帷幕。

本次大战,是在李牧与桓齮之间展开。

一个是以胆怯懦声闻于业界,一个是以善战无敌扬名于下。

似乎未曾交锋,胜负已定。

李牧闻国都邯郸危急,此番行动非但不慢,而是迅若狂风。

乃率边防军主力南还,与邯郸所赵军会合,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

赵军主将扈辄已死,李牧自副将手中接过大将军印,即刻升帐聚将,与部将计议:

秦军远来,利于战;我守国土,利于持久。

桓齮新任大将,连续获胜,自是目中无人;兵卒骄横,士气亦正在高涨。

我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

不如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则必能一举而胜,雪我平阳战败前耻。

代郡随来诸将自然皆知主帅用兵之能,于是一齐声诺,就此严壁固垒,拒不出战。

而邯郸部队诸将却是面面相觑,暗道:果然是胆将军,名不虚传!

秦帅桓齮见赵军固垒不战,亦命擂鼓聚将,与众将道:昔日廉颇以坚垒拒我大将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

我军远出,军粮未足,不利持久,必须战!

来日本帅亲率主力,佯攻肥下,诱使赵军往援;尔诸将则分别埋伏彼军去路两侧,俟其脱离营垒,将其一举歼灭。

众将:喏!

我等遵命。

安排已毕,来日照计施校

李牧早已洞悉敌情,不为所动,严禁出兵。

大将赵葱着急,建议出兵救援肥下,言辞激烈。

李牧笑道:桓齮亦是善用兵者。

但此乃孙膑当年引诱庞涓之计,岂能瞒我?敌攻我救,是致于他人,乃为兵家所忌。

秦军主力去肥,营中留守兵力必然薄弱;又我多日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

我不趁其虚而捣之,反随其调动我军耶?

赵葱听罢,豁然开朗,施礼拜服。

李牧遂连夜点将出兵,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其辎重。

战役将毕,李牧故意命将数百敌兵放出,使其逃至肥下报信;又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正面阻敌,复将主力配置于两翼,以逸待劳。

桓齮正在攻打肥下,闻报老营有失,果然星夜来救,轻骑疾驰而至。

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相交,李牧立即指挥两翼实施钳攻。

经过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杀其过半。

桓齮率引残军,逃回上党。

李牧因此战功,被赵王封为武安君。

将星升起,光芒万丈。

光芒西移,照亮西域空。

当此秦赵大战之前,佛教初入中国。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令西域沙门僧释利房等人,携带佛祖真身舍利,到达中国周原美阳城。

众僧露宿于野,夜幕之中,突见一个长者缓步而来,周身透亮,光照万方。

众僧视之,见来者竟是已逝世尊释迦牟尼,由是五体投地,向其顶礼膜拜。

众人拜罢,释迦牟尼忽然消逝,却见释利房面前凸起一座圣冢。

由是众人商定,将佛舍利埋入圣冢,然后再进咸阳,面见秦王。

嬴政闻言不信,将其僧众以胡教妖人名义打入地牢。

许久之后,众胡僧方得获释。

此是佛教东来最初记载。

万里徒步旅游,在东土不得其门而入,铩羽而归。

桓齮兵败,因惧秦王降罪,由是不敢还国。

遂还复本名樊於期,引残部叛逃至燕国,来投燕王。

燕王早闻樊於期谋世名将,由是大喜,便拜其为上将军,留于本国重用。

数万大军在外惨败,又忽然人间蒸,秦王自然不能不闻不问。

经过月余侦缉调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