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五集 沧浪之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带决堤成灾。

沿途郡县由此上书谏阻东巡,恐被黄水阻陷皇帝车驾。

秦始皇便即下旨,命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防护大堤。

地方官请问大堤起止之处,秦始皇不答,亲骑骏马,叫监工大臣在后跟随,沿其马跑之迹修堤。

结果骏马跑得兴起,控止不住,直沿着黄河狂奔二百多里,马蹄所经之地,便成修堤线路。

黄河大堤修罢,取名金堤,谓其固若金汤之意。

金堤延续两千年之久,非但成为黄河滞洪大堤,且历代是为山东阳谷县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分界。

金堤修成,河患之忧已除,秦始皇便东巡齐鲁,并行封禅泰山大礼。

画外音:封禅泰山之典,起自何时何人,并无确切记载。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炎帝神农氏以来,至秦始皇之前,共有七十二王封祀泰山。

可知翠,是出自远古时代泰山周围部落或氏族领,原始祭仪式。

春秋之时,齐桓公自谓九合诸侯,一匡下,欲行封禅之礼,被国相管仲以祥瑞不现阻止;鲁国季孙氏亦有泰山之旅,则被孔子所讥,谓其不具封禅资格。

封禅泰山必为一统下帝王,所行国家大典,始为下共识。

车马辚辚,大军大途。

秦始皇坐于豪华銮舆之中,宦官赵高侍御。

始皇嬴政:赵高。

赵高:臣在。

始皇:你可知我封禅泰山,其意为何?

赵高:是欲立下共主之位,扬威四海九州乎?

始皇:非也。

我今一统下,岂非下共主?四海混一,又何必以封禅扬威?

赵高:微臣不敏,不解陛下圣意。

始皇:长安君当年造反檄文,卿岂忘之乎?

赵高:此乃逆贼樊於期恶意捏造,以混淆视听,陛下何必挂怀!

始皇:即便如此,下视听,不可觑。

须知我大秦虽然最终扫平六和,底定下,但自我远祖以来,是为周子养马出身,立国以来,在诸侯之中始终地位低下,名声不显,此为朕之心病也。

若效神农、轩辕封禅泰山,则下景仰,诸神呵护,岂不妙哉?

赵高:据微臣所知,秦国列祖,自襄公七年,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侯。

至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下诸侯,又皆被陛下所平,谁敢觑?

始皇:卿只其一,不言其二。

我大秦虽霸西戎,但直到孝公时代,亦因僻在雍州,不曾与中国诸侯会盟,故被诸国向以夷翟视之。

孝公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决心任用商鞅,变法图强。

武王之时,若非以举周室之鼎,以显秦人之勇,又何至于死?正因被东方诸国卑视,我历代秦王皆以为耻,并为此励精图治,方得最终兼并下也。

赵高:微臣知之矣。

因此陛下平定下后,即烧下诗书,更以诸侯国史记尤甚。

是因列国史册之中,必对秦国先祖皆有所刺讥也。

陛下封禅典礼,理所当然!

始皇:贤卿之才,非同一般。

若非宦侍,朕当拜你为相,以代李斯。

赵高:陛下睐顾,臣感激涕零。

然以国相之才过誉,微臣岂敢?

始皇:世人怨朕焚书,其实书乃人言,乎心而形诸简册,岂能烧之?齐人邹衍,创五德终始之,高妙绝伦,其谁能焚之!

秦为水德,以代周火德,岂非意乎?朕服其议,钦定国色尚黑,民为黔;议封禅泰山,是布告下,朕之为帝,是秉承上之意也。

赵高:陛下思虑高远,世人何及?真千古一帝也!

秦始皇闻此,仰长笑。

于是东巡齐国,先到峄山,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表示自己具备封禅泰山资格,不至重蹈齐桓公及季孙覆辙。

后至琅琊,召集君臣,并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商议封禅泰山古典,问其详则。

始皇:上古封禅,其事若何?

齐儒生:泰山封禅,源于帝王祭祀帝,古已有之。

始皇:何谓封禅?

鲁儒生:在泰山顶上筑土为坛以祭,报之功,是曰封;在山下厚土所在除地,报地之功,是曰禅。

始皇:则自古及今,封禅泰山者,共有几人哉?

齐儒生:封泰山、禅梁父者,自古及今,七十二家。

但依管仲所记,十有二帝。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