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九集 遍地烽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怒,拒绝出兵相助项梁。

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久候齐国援军不至,独自动攻击,在定陶再度打垮秦军。

此时刘邦前来助战,与项羽联手战于雍丘,再次大败秦军,斩杀三川郡守李由。

项梁连战连胜,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神色。

上将宋义见此,入帐规劝。

宋义:兵法云,胜后骄惰,取败之道。

今士兵怠惰,而秦兵日增,我为将军忧之!

项梁:既是如此,将军可出使齐国,务必劝田荣与我联手,共伐咸阳可也。

宋义知道己言不入,只得应诺,于是出使齐国。

行在途中,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

宋义下车见礼,因而问道:公将何往?

君显:去见武信君项梁,以联手抗秦。

宋义:武信君胜而骄,必遭败绩。

公若缓行,可免一死,若图快至,则必遭祸。

君显:多谢指点,敢不从命。

于是二人相别,一个往东,一个往西,各自缓缓而校

便在此时,章邯已经得到秦二世自关中所援兵,军威复又大壮。

由是连夜起兵,突然出击,与楚军大战于定陶。

项梁仓促应战,三战三败,终死于乱军之中,果应宋义之言。

项梁身死,项羽力战杀透重围,回望大哭。

只得含悲忍痛,引领楚军向东败走。

章邯既杀项梁,认为楚地已平,不足担忧;于是挥师北上,再来进攻赵国。

镜头闪回,按下齐楚,复赵国。

自陈胜在陈县称王建政,便有部将大梁人陈余,上前进言:能与秦国相敌者,燕赵之士也。

今大王既占中原,更当经略河北,以复赵地。

陈胜:卿言甚善。

但不知以何人为将,前往略赵?

除余:臣乃大梁人氏,熟悉赵、魏地理,并知其民情。

若蒙大王不弃,臣愿自告奋勇,领三千精壮之兵,前往平定赵地。

陈胜:卿志虽壮,以一己之力,恐不能胜。

我有计矣,诸将听令!

诸将:臣在。

陈胜:兹令!

命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引兵一千,是为中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各带精兵一千,并为先锋,北攻赵地。

诸将听命,引兵北出,张耳与陈余先。

张耳者,便是刘邦昔日旧主,兼为挚友。

武臣与邵骚引领中军,自白马渡过黄河,一路招降纳叛,扩充军队。

及至河北,已收聚精兵数万。

武臣自谓威势大振,乃自号为武信君,等同脱离张楚,就此自立。

由是一路征伐,攻占赵地十余城,并诛杀所有秦朝降官。

赵地其他城池守将闻此,皆知降后不免一死,于是皆都据城坚守,不肯再降。

武臣转向东北,攻打范阳,满城闻之大惧。

时有范阳人蒯彻,先游县令,使其答应向武臣投降;之后又单骑来见武臣,下其辞。

武臣:先生来此为何?

蒯彻:我闻上兵不战,善战不杀。

将军代赵民伐暴秦之罪,则赵人谁不欣然从之?请将军接受范阳令投降,封其为侯,后命其到燕赵之地驰游,以为不降者之鉴。

若能如此,则各城都会不战而降,燕赵之地亦可传檄而定,不战而得千里之地也。

武臣听罢称善,于是听从蒯彻之计,当场赐给范阳令诸侯玺印,命其赍持还报。

赵国各地闻之,不战而降武臣者,前后共有三十余城。

武臣由此兵不血刃,引兵进驻邯郸。

张耳、陈余听周文败亡,又闻诸将因受谗谤,而被陈王所杀,遂劝武臣自立。

武臣自然欣从,于是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陈胜闻武臣自立为王,勃然大怒,欲尽杀武臣等人家眷。

上柱国房君蔡赐劝谏:今强秦尚在,大王如杀武臣等人家眷,是为自己又树一劲敌也。

不如乘此祝贺封赐武臣,命其带兵西攻秦地,而为大王所用。

陈胜以其为然,遂听从蔡赐建议,命将武臣等人家眷软禁宫中,封张耳之子张敖为成都君。

又派使者前往祝贺武臣称王,并令催促兵,向西攻入函谷关。

武臣虽然受封为王,复领陈王之命,但自知不是章邯对手,因此犹豫不决。

张耳劝道:今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