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许和,以至朝鲜使者往来传话,尚未议定。
荀彘屡次与杨仆约期会师,动总攻。
而杨仆打算谈和,故不响应其议。
荀彘见此,知道王险城难克,也便派人进城,劝降朝鲜。
未料卫右渠性格甚是强项,越不肯向荀彘低头,只想归附杨仆。
汉军二将皆欲抢功,反生矛盾,以致不能相互协调。
荀彘数度派人前往水军大营,见杨朴始终皮里阳秋,不置可否,于是大疑,议于诸将。
部将:依末将私心揣度,杨仆此前有失军之罪,本当积极配合将军攻打,以建新功。
今却暗与朝鲜私通,而朝鲜宁死不降将军,何者?必是杨仆将欲谋叛朝廷,欲投朝鲜也。
荀彘:卿言是也。
我当上奏朝廷,述其反状。
由是写表上书,报至长安。
汉武帝览奏不悦,道:因尔等不能破敌,朕故派卫山前往晓谕招降。
卫右渠派遣太子谢罪,卫山却与荀彘犯错,终坏卫右渠归降之约。
今两将复不能同心协力,何能啃!
遂派公孙遂为钦差特使,持节前往协调二将,并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权。
公孙遂到达朝鲜,先入城北大营。
荀彘先入为主,趁机奏道:朝鲜久攻不下,在于杨仆多次相约进攻,而又不按期会师。
钦差大人今若不将其拿问,恐其反叛,与朝鲜通谋,共灭我军。
公孙遂听其一面之辞,遂以子符节,召杨仆到荀彘军中议事。
杨仆见到子符节,不敢不至,只得离开水军大营,来见钦差。
公孙遂更不听其解释,当即喝令拿下,解除兵权,并命将其水军部众,全部交给荀彘统领。
公孙遂自谓此事办得漂亮,就此还归长安,回报子。
汉武帝问明调解过程,怒不可遏:我大汉将帅大臣,处理军国大事,皆如此儿戏耶!
当即下令,将公孙遂推出午门,立即斩。
荀彘统并两军,志得意满,雄心大,便令水陆并,急攻王险城。
如此以来,汉军再无内耗,同心协力,立即战力加倍,势不可当。
朝鲜守军立时支吾不住,文武群臣由此大哗。
相路人、相韩阴、尼谿相参、将军王唊等一般重臣私下商议,认为王险城必破,而国王卫右渠又不肯降,于是相约投汉。
计议已罢,立即投入行动。
于是路人、韩阴、王唊越城而逃,投降汉军。
结果路人死于奔降途中,韩阴、王唊终至汉营。
汉军统帅荀彘准纳其降,并令二人暗通尼溪相参,使为内应,相机献城。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参动兵变,派人杀死卫右渠,宣布归降汉朝。
国王既死,大臣成已便趁王险城未破,率兵造反,趁火打劫,攻打异己众官。
朝鲜太子卫长因见大势已去,独自逃出城来,投降汉军,并请汉军入城平叛。
荀彘从之,乃派精锐之军,随卫长、路人之子路最入城。
汉军入城,杀死成已,迅平定叛乱。
继而布告安民,告谕朝鲜百姓,朝鲜国就此归附大汉朝廷。
朝鲜就此平定,奏报入京。
汉武帝大喜,叙论战功,大行封赏。
诏令:封尼溪相参为澅清侯,韩阴为荻苴侯,王唊为平州侯,卫长为几侯。
路最因其父死于奔降途中,封温阳侯。
留兵镇守王险城,下令大军班师。
荀彘领旨,班师回京,欲图封侯之赏。
未料子暴怒,立命拿下,将荀彘、杨仆皆都付于廷尉。
未经三推六问,廷尉便议定其罪,具折上奏:荀彘身为三军统帅,有负朝廷重托,因私害公,犯有急功嫉能、违背军事计划之罪。
依照汉律,当处弃市之刑。
杨仆率部抵达洌口后,本应等候荀彘合兵进击,擅自抢先进军,损失惨重,依法当死,许以钱赎罪,废为庶民。
汉武帝览奏,以为处置得当,便即允准。
因此虽将朝鲜灭国,大军统帅皆无战功。
画外音:汉武帝既灭卫氏朝鲜,便在其地先后设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
四郡之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汉朝派官担任。
四郡之设,标志汉武帝已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正式纳入汉帝国统治范围。
汉昭帝始元五年,罢去临屯、真番二郡,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