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屡战不胜。
为保障军需,冯茂下令征收当地百姓财物,十中取五。
于是未过半年,益州繁庶之地已至民穷财尽,而句町叛乱不能平定。
王莽闻报大怒,命将冯茂调回京师,关进监狱,最终死于狱郑于是再派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为正副将,大举征水、陇西骑兵,兼广汉、巴郡、蜀郡、犍为等郡官员丁壮十万人,外加粮秣运输者共计二十万人,兵再攻蜀南。
廉丹及史熊奉命而往,大举征进。
大军到达川南,正遇叛军,于是吩咐列阵,击鼓吹号,动进攻。
句町叛军未料官军再来,出其不意,一战而溃,退入山林。
官兵此战斩杀敌人数千,旗开得胜。
廉丹立马高坡,指挥部下追亡逐北,乘胜深入敌境,脸露得意之色。
然而随着官军征进步伐加快,战线向纵深拉开,其后未久,形势便即急转直下。
只因蜀道转输艰难,军粮供应不上,士兵陷于饥饿,又染瘟疫,由此转胜为败。
消息传至长安,皇帝王莽无奈,只得下达诏命,准许廉丹、史熊回师。
廉丹、史熊虽接诏命,但恐就此回师,亦如冯茂被治败军之罪。
二人略加商议,遂联队名上奏,要求朝廷派兵增援;并自愿签立军令状,若再不胜,甘受重罚。
王莽览表,以为二人勇气可嘉,当即准奏,决议再大军十万。
又檄令全国各州郡县府镇,加紧征夫筹粮,以供军需。
圣旨到处,各郡县不敢不听,只得奉旨而校于是千里转输军饷,捐税更重。
檄文传至益州就都,大尹冯英见此,冒死具本上奏。
其疏略云:
臣启陛下,自西南夷叛变以来,前后几近十年,郡县皆叛,抗击朝廷未曾停止。
此前任用冯茂,苟且推行,不顾后果。
道县以南险峻深邃,将其百姓赶到远地居住,费用常以亿计,官兵遭瘴气而死者十分之七。
如今廉丹、史熊为保富贵爵禄,更立军令状,限期征调各郡士兵粮食,又搜民间财物近半,梁州民穷财尽,战功不就。
臣谓宜停征战,派军驻守并开垦耕田,封赏招诱夷人,是为上计,伏惟圣裁。
王莽览奏大怒:此贼可恶。
前线正当决战之际,怎敢怠慢国法,兼出此不吉之言,乱我军心!
立命罢免冯英官职,下狱待勘。
御史大夫:陛下容奏。
冯英虽然言辞不敬,但念其忠心体国,并无私心,尚乞宽宥。
王莽:如此来,此人为民请命,倒也无可厚非。
可调离就都,命为长沙郡连率。
御史大夫:陛下圣明。
王莽:冯英所云梁州民穷财尽,倒也并非危言耸听。
既是如此,为迅平灭西南诸夷叛乱,需借西域诸国之助,方可奏功。
传朕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戊已校尉郭钦,分道出使西域各国,命其供应民夫粮秣,以助朝廷大军征伐。
御史大夫:诺!
陛下圣明。
使离京,到至西域都护府,传达圣旨。
王骏、李崇、郭钦三将跪听帝诏,山呼万岁,领旨谢恩。
使辞归,还报长安。
三将送走使,返回府中,商议征集西域各国民夫粮秣之策。
王骏性格暴烈,率先言:圣旨既下,有何商量?传谕列国,命其遵照执行可也。
李崇:自汉末以来,朝廷势衰,西域诸国不服朝久矣。
况今改朝换代,已非刘氏下,诸国未沐大新朝恩泽,岂肯俯听命于我?
王骏:子旨意,即便诸国不听,我等身为新臣,岂可违拗?西域诸国果有抗命者,我等便可就此率兵袭击,强行索粮。
又可趁机建立边功,甚至封侯,有何不可?
郭钦:将军所言甚是,末将愿唯马是瞻。
李崇:既是如此,我等三人同心协力,不可怀有二志。
此去西域诸国之中,焉耆当其冲。
前往焉耆宣旨索粮,我三人谁先?
王骏:子圣旨,指定某为主使,自是我先。
李崇、王骏:诚然如此,我等不敢掠美,惟愿将军早奏凯歌。
王骏大喜,昂然领兵而出,踏上西征之路。
于路无话,这一日眼见焉耆国遥遥在望,遂命扎下营栅,派出使节,往其国中求见焉耆王,传达新朝子诏旨。
焉耆王闻报新朝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