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精骑千人为前锋冲营,李轶率二千五百骑跟进。
汉军逼近新军四五里时,终被对方现。
新军前哨喝问:对面何方兵马?
刘秀见问,顺口答道:我乃中军游击,前来巡营!
新军前哨:既是如此,请出示元帅令符。
刘秀不答,回头喝道:摆开阵势,准备出击!
新军前哨大惊,回马便跑,一面高喊:贼军援兵至矣!
王邑稳坐中军,听闻前哨报叛军援兵来至,但只有数千之众,不以为意。
前哨:请主帅遣将迎担
王邑:量此股叛匪,成何气候!
成副将,派你引兵五千,前去迎战。
成副将应诺,出帐点起兵马,随前哨前往御担
刘秀见有敌军迎来,下令吹号,亲率人马冲杀陷阵,刀斩数十敌众,壮若神。
身后跟随诸将见状,皆都大悦道:刘将军平时看到股敌人,都十分害怕,今见大敌,却勇不可当,真乃圣主也。
今若不死,此后请随将军,惟公马是瞻!
于是呼喝而进,皆都以一当十。
成副将纵马上前,被刘秀一刀劈落马下。
新军大败,被刘秀率军斩杀近千人。
刘秀更不恋战,乘胜抵至昆阳城下,撕下战袍底襟,大书“宛下兵到”
四字,绑在箭上,亲引强弓,射进昆阳城内。
李轶及身后诸将见状,领会主将心意,亦各撕下袍角,手醮敌血,大书“宛下兵到”
四字,射向新军营郑
新军得此血书,持见主帅。
王邑、王寻见之恐慌,一时未知真假,踌躇难决。
帐下将士见主帅如此,愈加惊慌,皆私下相谓道:今止一个昆阳,我大军苦战月余,尚不能破。
倘若宛城十万汉军复来,如何对付?
由是不一刻间,血书内容迅在新军营中传开,终至军心大乱。
昆阳城中守军得到箭书,急报皇帝刘玄。
更始皇帝又惊又喜,急引百官上城。
隐身城墙之后,就垛口往下看时,果见偏将军刘秀已引援兵到来,就在城下列队等候。
只恨随骑太少,不知大军藏于何处。
王常见是好兄弟领兵归来,喜不自禁,不等刘玄下旨,急令打开半扇城门,将刘秀、李轶等人放入。
刘秀不及与好友见礼,先登城拜见皇帝,声称回来缴令。
刘玄:贤弟此去辛苦,未知带来多少兵马?
刘秀:回奏陛下,臣今带来二万援兵,皆至城外。
刘玄闻只有两万援兵,复又失色,脱口叫道:卿射箭书入城,不是宛城已破,大司徒已率十万大军回师耶?其何时能到昆阳?
王匡等同声附和,亦都追问。
刘秀答道:陛下勿虑,我兄已派三万军先行,将次便到昆阳也。
臣请来日出城,与我兄所率舂陵军三面夹击,必获大胜。
更始帝信以为实,当下大喜,改颜赞道:这就好了。
你兄弟立此大功,朕定有重赏,绝不相负。
来啊,命椎牛宰马,犒赏三军,命各饱食战饭,预备来日决战。
次日平明,更始帝乃精选三千精骑,组成敢死队,便使刘秀带领出城,自城西冲击新军中坚。
刘秀领命,鸣号出城。
王邑见城中有兵出战,遂使王寻引兵来迎。
王寻见是书生刘秀领兵,便存轻视之心,不以为意。
由是只领万余人巡阵,为防止各营混乱,并令各营严格管束部队,没有命令,不准擅自出兵。
刘秀却不管莽军如何部署,只率三千敢死队向人多处杀入,横冲直撞。
王常在城头见敌阵松动,便命军士在城楼点起狼烟,向城外援军传递合击信号。
新军阵势很快即被刘秀军击破,士卒混乱溃逃。
其余各营因无元帅军令,因此不敢轻举妄动,故此无人支援王寻。
刘秀见新军诸营袖手旁观,虽感莫名其妙,但亦愈加振奋,率领敢死军奋勇冲击。
敢死队一鼓作气打垮中军,李轶怀全家被斩旧恨,纵马上前,阵斩王寻。
王邑闻报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急命传令官去调各营兵马,却已自来之不及。
再兼此时新军各部失去指挥中枢,立即陷入混乱。
王常站立城楼,望见敌营大乱,以为宛城舂陵兵已回,便向更始帝请命出城夹击。
刘玄自然一便允,下令大开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