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蛮夷,使其互相攻杀;如有能离间敌人、斩杀蛮夷领者,许以封侯,赐予食邑。
臣举故并州刺史长沙祝良,性多勇决;又南阳张乔,前在益州有破虏之功,皆可任用。
陛下宜即拜祝良等便道之官,前往平乱,必能奏功。
子再问四府掾属:李固意见,卿等以为如何?
众人:臣等不敏,完全同意李固之策。
顺帝喜而从之,当即下诏,任命祝良为九真太守、张乔为交趾刺史。
张乔至任,开示慰诱,交趾叛民并皆降散。
祝良到达九真,单车入于贼营,布设方略,招以威信。
叛军无不拜服,望风而降者数万人众,各蛮寨并皆为祝良筑起府寺,奉若神明。
由是不费朝廷大军,五岭之外复归平定。
闪回结束,永和六年。
朝廷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前往平叛。
李固奉旨出京,就职荆州刺史。
上任伊始,即刻派出官吏,慰劳访问境内,赦免寇盗以前罪恶,皆命复为良民。
于是收编叛贼头目夏密党徒六百多人,并命自相招集,开示威法。
半年时间,所有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
平定叛乱之后,李固复又追究民变源由,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秽校
高赐等人大惧,以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希图免罪;李固闻知,抓得更紧。
梁冀得到重贿,为助高赐等人脱罪,于是上奏:李固为荆州刺史,未达半载,境内盗贼无踪,诸叛皆平,实为国之栋梁,治世能臣。
今太山盗贼屯聚多年,郡兵虽有千人之众,但因追讨不力,不能制伏盗贼。
臣请调任李固为太山太守,以平盗乱,诚社稷之幸。
顺帝以为善计,立即准奏,诏命李固交卸荆州刺史,调任太山太安。
李固接旨,只得放下高赐之事,转任太山。
到职之后,只挑选留任一百多精壮士卒,余者全部罢遣回家种田,然后以恩信招诱盗贼投降。
不到一年,太山郡中贼人俱都逃散,还归田里。
由此下太平,兵戈渐息。
顺帝派遣杜乔等八人为使,到下各郡案察民情,以考核郡守政绩高下。
杜乔到达兖州,因见太山郡路不拾遗,遂表奏李固政绩为下第一。
顺帝览奏大喜,诏命李固升任将作大匠,还京就职。
李固还朝,以为朝廷要职皆被宦官及外戚所据,以至国运不振;于是不断上书,向朝廷举荐贤士人才。
乃先上疏推荐江夏黄琼、汝南周举等人,继又推荐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清河房植等,皆为当世名儒。
顺帝皆都准奏,立即下诏召用杨伦等,又调升黄琼、周举,更任命李固为大司农。
周举原为巡察八使之一,奉旨案察下。
回京之后,因同杜乔共同上疏,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官宾客亲属。
顺帝览奏,遂命近臣暗中示意八使,对此不必深究。
又指使有司,自此之后凡太尉、司徒、司空三府选任令史,或光禄署试尚书郎,都靠朝中重臣关系特派,不再选试。
李固闻此,便与廷尉吴雄上疏:臣等以为,巡察八使既为朝廷所派,以考下官吏政事,则切忌有始无终,虎头蛇尾。
其所检举者,应赶快诛罚;至若选举署置,可让有司去办。
顺帝见其言之成理,只得准奏,于是诏命罢免八使所检举刺史、二千石官员,又减少特派,并责成三公明加考察。
诏命下达,朝廷上下大加称赞。
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言:近来选举牧守,多数不称其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权益。
陛下应停止享乐游玩,专心庶政,则朝廷勤政,下幸甚。
顺帝采纳其议,于是下诏各州:令劾奏太守、县令以下官吏,对为政乖错不正、对百姓无益者都免去官职;有奸秽重罪官吏,一律收付诏狱。
由是下百姓拍手称快,贪官凛然,奸吏束手。
字幕:永和六年之次,诏命改元汉安元年。
画外音:是年张道陵隐居蜀中,编成道经四部,分别名为《太清》、《太平》、《太玄》、《正一》,自称得之于太上老君亲授,内容多言炼丹求仙之术,也有谈玄理,以及评论古圣贤得失文字。
所出道藏四部,此后皆被奉为道教经典。
镜头转换,陇西凉州。
汉安元年四月,护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