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郡圉县人。
一为河南尉氏县、或杞县人者。
蔡邕六世祖蔡勋,喜黄老之术,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父亲蔡棱,死后谥称贞定公。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
除喜欢文学、数术、文,还擅长音乐。
中常侍徐璜、左悺曾劝桓帝公车征之,蔡邕称病不往。
蔡邕对长辈非常孝顺,母亲曾经卧病三年,由不论盛夏严冬,都衣不解带,七十日夜不曾安枕。
母亲去世后,就在墓旁盖房以守,举动行止都遵守礼制。
蔡邕居丧期间,时有一只兔子在其住宅旁驯顺跳跃;又有木生连理,远近都觉奇怪,前来观看者极多。
更与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没有分家,乡里都称赞其品行端好。
蔡邕不赴朝廷之征,便在家品玩古董,不与时人来往。
因受东方朔《客难》及扬雄、班固、崔骃设疑自通辞赋写作手法启,又汲取百家之言,肯正纠偏,创作《释诲》,警惕自勉。
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
后出任河平县长,又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
因当初朝廷为避免州郡诸官相互勾结结伙营私,乃颁三互法,禁忌严密。
由是下十三州,有十一州士人不能担任幽、冀两州官职。
蔡邕由此上疏,灵帝不纳。
汉灵帝喜爱辞赋,亲作《皇羲篇》,多人因会作文才得任用。
侍中祭酒乐松、贾护为此引来很多趋炎附势人,都在鸿都门学任职,喜讲地方风俗、乡里事,皆得提拔。
由此数十个市井民,谎称己是宣陵孝子,都被授予郎症太子舍人官职。
当时常有雷霆疾风,伤树拔木,地震、冰雹、蝗虫交互为害。
鲜卑族又连年侵犯边境,下百姓皆为劳役赋税所苦。
熹平四年夏,长江以北举国大旱,多郡颗粒不收。
灵帝下诏,令郡国受灾者免收一半田租;其受害十分之四以上者,免收全部田租。
是年秋,熹平石经开始篆刻。
汉朝博士传经,各依家法师法,章句互有异同,再加以年深月久,辗转传抄,文字多讹,引起各家在文字上歧异争吵。
蔡邕、杨赐等人上书,奏求正经文字。
灵帝允许,遂将儒家经典刻于石上,作为正统。
画外音: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由蔡邕等人参校各家诸体文字经书,用朱笔以隶书体,将《鲁诗》、《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五经,及《公羊》、《论语》两传写于四十六块石碑之上,经工匠雕刻,树立于太学门外,成为中国最早官定儒家经本。
因经文全用隶书体书写,故又称为一字石经。
官立石经有极高权威,一时前往观看及摹写者填塞街巷,各家争吵也告平息。
熹平石经在摹写过程中,诱起此后之捶拓复制、雕版印刷之术,意义极其重大。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经几次搬迁,损耗殆尽。
宋代以来,在东汉太学遗址屡有残石出土。
卢植因病去官,着成《尚书章名》、《仪礼解诂》、《周官礼注》、《礼记解诂》。
因上书朝廷,自称家贫无力缮写,愿携能书学生二人共赴东观,修订誊录;并请重立《毛诗》、《左氏春秋》、《周礼》于学官。
灵帝览疏,皆都准奏。
字幕:熹平五年四月,益州郡诸夷反汉,扣押益州太守雍陟。
汉廷遣御史中丞朱龟进讨,被诸夷打败,于是以太尉掾属李颙为益州太守,与益州刺史宠芝板楯蛮进击诸夷,大破之,益州郡平定。
五月,太尉陈耽罢职,司空许训继为太尉。
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上疏:夫党人者,或耆年渊德,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左右大猷者也;而久被禁锢,辱在涂泥。
谋反大逆尚蒙赦宥,党人何罪,独不开恕乎!
所以灾异屡见,水旱荐臻,皆由于斯。
宜加沛然,以副心。
灵帝见是为党人翻案,且又言辞激烈,不由大怒,即诏命司隶校尉及益州刺史,以槛车收捕曹鸾,送至槐里狱杀之,然后弃剩
继又下诏各州郡,命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悉皆免官禁锢,爰及五属。
此次严禁与建宁二年钩党之狱,合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此时议郎蔡邕受诏写成《圣皇篇》,诣鸿都门奏上。
时逢鸿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