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夏四月,汝南葛陂黄巾攻没郡县。
太尉曹嵩因被罢免,回到谯县老家,再不为官。
中平五年,黄巾军复起作乱,迅席卷河北,纵横中原。
乌桓大人丘力居趁机抄略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由此左支右绌,几乎无力抵御。
朝廷闻之,乃派宗正刘虞任幽州牧,前往平定张纯、乌桓及黄巾之乱。
字幕:刘虞,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人,东海恭王刘强之后,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
刘虞通晓《五经》,举孝廉出身,授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着,颇有名望。
任幽州刺史期间,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族皆都服其威望,由此随时朝贡,不敢入侵。
汉民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功德,后因公事免官。
黄巾起义爆之时,朝廷复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安抚受灾后百姓,不久升为宗正。
此时因闻公孙瓒平叛吃力,朝廷因为刘虞在河北威信极高,故任命为幽州牧。
刘虞奉旨上任,到达蓟城。
乃先精简部队,继对乌桓族人广施恩惠。
丘力居听刘虞为幽州牧,便立即派遣使者前来,主动要求归附。
公孙瓒担心刘虞招降立功,更显自己无能,由是派人埋伏途中,暗杀乌桓使者。
使者从人逃回,还报白马将军派人截杀,不得通校丘力居复遣使节绕道行至幽州,终于见到刘虞,呈递请求归附降书。
刘虞上报朝廷,奏请撤掉幽州驻军,此后只许公孙瓒统领万余步骑,屯驻右北平。
然后派遣使者,告知峭王等人:朝廷已知公等是为张纯裹胁作乱,非是出于本意。
公等若肯主动弃械投附,幽州牧定将予以宽大处理,免除罪责,过往不纠。
峭王闻而大喜,由是复降汉朝;乌桓族人皆都安堵,不附贼众。
刘虞安抚乌桓已毕,继又重金悬赏,檄通缉张举、张纯二人。
二张势尽,只得逃到塞外,余部或降或逃。
来年三月,部将王政刺杀张纯,将级送到幽州。
刘虞大喜,乃重赏王政,将张纯传京师。
于是幽州战乱渐息,复归平定。
但大战之后,百业萧条,民困无依。
因幽州本为穷州,需要青、冀两州补贴官务开支,但时因战乱交通断绝,无法调度金钱。
刘虞见此,便在幽州施行宽政,一面劝导百姓种田,一面开放上谷市场与外族交易,并命商民开采渔阳盐铁矿取得收入。
期年之后,反有百余万青州、徐州人流亡至此,安居乐业,幽州繁华成为河北四州之冠。
刘虞虽为三公高官,但性节约,每餐仅限一道荤菜。
远近豪族见此,渐改奢风。
汉灵帝闻幽州大治,遂派使者前往传诏,晋升刘虞为太尉,晋封容丘侯。
刘虞坚决推让,上表朝廷:以臣微才,窃据州牧犹嫌过分,岂敢奢望三公之位。
臣举卫尉赵谟、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南阳太守羊续,任择一人,均可担此重任。
灵帝刘宏皆都不从,终拜刘虞为太尉。
当时官拜三公,都要往西园缴纳巨额礼钱,灵帝因刘虞一贯有清廉名声,又平定张纯有功,特命免礼就职。
此后不久,又迁刘虞为大司马,公孙瓒为奋武将军,爵封蓟侯。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复陇西。
冀城自中平四年夏被王国、韩遂叛军围困,傅燮固守至冬十月,已是矢尽粮绝。
当时城外叛军之中,有北地郡匈奴骑兵数千人,都知傅燮为人正直,且为报恩,便一同在城外叩头,请求傅燮出城投降,并保证使其平安返回家乡北地郡。
傅燮见状,遥望京师洛阳方向,只是沉默不语。
傅燮之子傅干字别成,时年仅十三岁,也随父亲困在围城之郑
因知父亲性格刚烈,仰慕古人高风亮节,恐不会接纳匈奴人建议,便劝父亲道:只因皇帝昏庸,宦官当道,父亲不能被朝廷所容,才被奸人排挤,来此危险之地。
如今凉州已被叛军控制,仅剩此孤城难守。
父亲不如接纳匈奴人建议,暂先返乡,后再征募勇士,待有道明君出世,再考虑拯救下,不亦可乎?
傅燮叹道:别成,你可知我今日必死于此城乎?古人云圣达节,次守节,且以殷纣之暴,尚有伯夷肯为其不食周粟而死,孔仲尼称其贤德。
今朝廷昏暗不甚于殷纣,吾之德行亦岂能绝伯夷?世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