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七十八集 群雄交兵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者,抢步上堂,在席间与董卓情辩理,叙述父亲自平灭黄巾以来盖世之功,责以大义,然后叩头落泪。

在座宾客深受感动,纷纷皆替皇甫嵩求情。

董卓离席而起,手拉皇甫坚寿同坐,然后道:你我兄弟,何至于此!

遂派人赍持自己令牌,往狱中释放皇甫嵩出来,当即任命为议郎。

其后不久,又升任皇甫嵩为御史中丞。

皇甫嵩自此深入简出,再无昔日大将军威风。

字幕:此时汉末三杰,卢植罢官回乡,皇甫嵩认输投降,便只余河南尹朱儁。

董卓初因其朱儁功高望重,表奏其为太仆,素日格外心相对,外表与其亲近交结,内心则是颇为忌惮。

此时因见皇甫嵩已经就范,则便不再以朱儁为意。

一日朝会,朱儁为董卓陈军事,侃侃而谈。

董卓以为机会难得,便当廷折辱道:我自从军以来,百战百胜,凡事决之于心。

卿勿在本相面前妄军事,以惑众听。

若杀卿时,且污我刀!

朱儁闻言,浑身打战,良久无言。

然而便在此时,盖勋忽自班中走出,对董卓道:昔如武丁之明,犹求群臣箴谏。

况如丞相者,而欲杜下士人之口乎!

言之时,须皆乍。

董卓见是盖勋出面,不敢十分得罪,改容谢之。

朱儁方得解窘出殿,由此深恨董卓。

镜头转换,按下党争,复迁都。

山东十八路诸侯联手讨董,以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西来,扣关甚急。

董卓遣军在京畿巡哨,至于阳城。

正值民众集会于社下,官军悉就斩之,驾其赀财,载其妇女,以所斩级系于车辕之下,歌呼还归京师,上报是杀贼而还,大获全胜。

董卓闻报大喜,不问详情,命令于街衢中焚烧所获级,将捕虏妇女皆都赐予甲兵为婢妾。

身为官军,不敢去与叛军交战,却是这等杀良冒功,于是百官指,董卓人心尽丧。

二月丁亥,车驾西迁长安。

董卓先派刘表任荆州刺史,公孙度任辽东太守,以此牵制关东各路反董势力。

然后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收诸富室,皆以通敌之罪诛之,没收其家中财物以充军费。

京师富户因此皆都要破家亡产,因而赴死者不可胜计。

又驱迫洛阳百姓数百万口同行,途中皆遭军队抄掠践踏,加以饥饿劳累,百生无论贫富贵贱,因迁徙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待朝廷、吏民皆都撤离,董卓恐众人再生反顾东归之念,便又下令部将三军,将洛阳宫殿、官府、民房等全部烧毁。

于是一把大火,东汉朝近二百年故都洛阳化作烟尘,方圆二百里内皆都化成灰烬。

又使部将吕布,带兵掘汉家诸帝之陵,以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殉葬珍宝。

又下令将所擒获山东联军降兵,皆以猪膏涂在布匹之上,再以膏油布匹缠裹其身,然后放火烧之,先从足部烧起。

画外音:当年楚霸王项羽焚烧阿房宫未见是真,此番董卓洛阳纵火却是见诸史册,不容置疑。

有史以来罕见暴虐,致令人神共愤。

董卓纵火大烧洛阳,以谓坚壁清野,然后亲率重兵屯扎洛水北岸与关东联军相抗,此是为中国历史上“焦土抗战”

端者。

此番火烧洛阳,中国文化典籍复遭大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当初光武帝迁都洛阳之时,所携图书装车可达二千馀辆。

其后百余年间,复经历代收集,桓帝、灵帝时藏于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处典籍图录盛极一时。

此番董卓迫令迁都长安,吏民扰乱,国家藏书大都被毁。

帛书大则连为帷盖,者制为滕囊,被王允等人保护下来随朝廷西迁者,不过只有七十余车。

复因道路艰远,途中又散失其半。

至兴平二年,李傕、郭汜相攻,长安大乱,献帝出避,皆弃符岫、典籍。

自经此乱,东汉皇家藏书荡然无存。

皇甫嵩见皇帝西迁,董卓留守洛阳,果如盖勋所言,至此不能阻止,不由懊悔无及。

字幕:三月乙巳,车驾进入长安,因宫殿不备,暂居京兆府舍,后乃稍葺宫室而居之。

当时董卓未至,朝政大皆委之司徒王允。

王允凡事谨慎而为,外相弥缝,内谋王室,甚有大臣之度,自子及朝中皆都倚重。

因王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