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五集 戚宦之争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军再起,攻没郡县。

由此各地报急文书如同雪片,报进京师洛阳。

朝廷闻报大惊,急派校尉鲍鸿为将,率军前往镇压。

鲍鸿志大才疏,与黄巾军战于葛陂,只经一战便大败亏输,狼狈不堪逃回洛阳。

灵帝闻报魂不附体,只得向阶下大臣问计。

班部中走出刘焉,向前拜奏:臣有一计,可灭除黄巾,保我汉家社稷长治久安。

字幕: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汉景帝四子鲁恭王刘余后裔,现任太常。

刘焉与侍中董扶交密,闻听董扶曾益州有子之气,心中已埋下不臣之念。

今见皇帝询问平贼之计,遂趁此机会出班上书,慨然陈奏。

其奏疏略云:

致今日黄巾之乱者,皆因各州府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方使太平道邪教挑唆贫民,有隙可乘。

而今之计,宜将各州郡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使其拥有地方军政之权,则更易控制地方,进剿黄巾余部。

又五斗米道张修起于巴郡,益州刺史郤俭趁机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遂养成贼势,不可复制。

若依为臣之策,可诏拜大将军何进,总领下兵马以卫京师;复令刘恢、刘岱、刘虞等,督率冀幽青兖四州;刘表、刘繇、刘宠等,镇守荆扬二州;微臣牧使益州汉中,以镇西南,下不难定矣!

伏望圣裁。

灵帝闻奏大喜:此乃公忠体国之策。

准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敕封阳城侯,命前往益州代巡狩,逮捕郤俭,平灭张修五斗米道,整饬巴蜀吏治,即日起校

刘焉领旨,志得意满,领了印信兵符,辞帝而校

行至半途,却因黄巾遍地道路不通,只得暂驻荆州,派出探马,专侯消息。

数月之后,闻报郗俭已被黄巾军领马相杀死,马相竟于益州称帝。

复过几日,却有益州从事贾龙率部擒杀马相,遣使将其级来献,并请刘焉随来使入驻益州。

刘焉大喜,于是率军进入益州,正式就任益州牧,治所设于绵竹。

刘焉上任,即命贾龙为校尉,安抚收容逃叛,实行宽容恩惠之政,不复受朝廷之命。

画外音:“改史为牧”

之策,导致朝廷放权于下,地方州牧诸侯自此拥兵自重,形成汉末割据局面。

此后各地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开启军阀混战序幕,并为三国分立种因。

前汉景帝时七国之乱前鉴不远,灵帝再蹈覆辙,宁不可叹!

镜头转换,中平四年,洛阳皇宫。

灵帝设朝升殿,命黄门官高声宣布:三公九卿,文武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将军许凉、假司马伍宕一同出班,拜于阶下。

许凉奏道:臣禀陛下,近有终南山善望气之人名唤南华子游于洛阳,认为京师会有大兵,两宫流血。

其言有因,万岁不可不妨。

灵帝即问:如何防范?

伍宕趁机奏道:此事容易。

《太公六韬》有云,自古子亲将兵事,可以威镇四方。

陛下何不效武王之行,登坛拜将,亲授大将军印于何进,以示演武于下?

灵帝:准奏。

诏令何进大四方兵马,筑坛讲武于平乐观下。

何进受诏领命,遂令胞弟车骑将军何苗,率人在平乐观前修建一个大坛,上立十二层五彩华盖,十丈高;大坛的东北再建坛,立九层华盖,九丈高。

两坛之间横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阵。

布置完毕,遂请子驾临,讲武下。

灵帝亲自出宫,检阅步骑军伍,然后登临大坛,驻陛大华盖之下。

何进却登东北坛,停驻华盖之下。

灵帝诏命:拜何进为大将军,命掌玺官将大将军印捧至坛,赐授何进。

何进跪受,在坛上与灵帝遥相答礼。

讲武礼毕,灵帝下坛,身披甲马,自称“无上将军”

,绕阵三圈而还,诏令何进率领全军驻扎于平乐观双坛之下。

由此下无人不知大将军何进威权之重,满朝文武亦尽皆景仰。

那十常侍见何进一门势大,岂肯干休?急忙联手密奏灵帝:陛下,今将大将军印绶赐予何进,心前朝霍光揽政故事重演。

前车之鉴不远,望陛下思之。

灵帝耳软,闻奏心活,于是问道:若依卿等之计,却当如何?

张让:诏命既下,不可出尔反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