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作陪。
三巡酒罢,吕布就席间拜董卓为义父,誓愿效犬马之劳,鞍前马后侍奉,终生不渝。
董卓闻言大喜,命以金甲锦袍相赐,并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这场酒席从早到晚,整整吃了一日,当夜尽欢而散。
席散之后,李肃回归自己府中,心下恨恨不已:某自谓是董卓帐下第一员大将,满身武艺,且在李郭张樊四人之上。
此次降吕布,立下大功,本当重赏厚赐,自不必。
但观今日情状,只厚封吕布,视我如同无物。
如此喜新厌旧,转面忘恩,着实可恼!
不由懊悔不迭,怨气满腔,只是没个处,只好暗气暗憋。
董卓既得吕布归降,又收了并州数千兵马,愈加骄横跋扈。
李儒眼见丁原已死,卢植告病不出,遂劝董卓早定废立之计。
董卓喜而从之,乃再次于省中温明园设宴,会集公卿,计议废立之事,并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把住园门,不许群臣自由出去。
当日太傅袁隗与司徒王允为,率领百官皆到,见吕布侍立于董卓身后,心中吃惊之余,已知此次赴会吉凶难保,不会善罢。
酒行数巡,董卓自座中起立,重提废立之事。
吕布执戟立于董卓身后,只以双目瞪视座中,不一言。
群臣惶怖不敢反对,即便曹操等西园各军校尉,也只得默不作声。
唯有中军校尉袁绍推盏离座,挺身而出,号令百官仗义直言。
因见百官缄默不语,袁绍大怒,手提宝剑而出,悬节东门,直奔冀州去了。
董卓知道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下,不好作。
于是再纳李儒之计,即日差人前往冀州,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以息其反心。
袁绍既走,百官更是无人出头,皆都默不作声。
董卓沉吟片刻,平息怒气,向座中袁隗道:令侄今日当面忤逆于我,不是看在太傅面上,你袁家三族危矣。
袁隗:多谢司空大度,不与儿辈计较。
董卓:废立之事,太傅以为如何?
袁隗:司空大人所言极是,废立之事,惟明公而定。
董卓再问百官,百官尽皆附和,再无异议。
董卓大喜,这才命令大开园门,放百官群臣离去,还归府第。
百官犹如在鬼门关前转过一圈,自回府中,与家人庆贺不死。
李肃恼恨董卓有功不赏,当日趁夜到尚书卢植府中,以言辞挑拨道:大人身为尚书之尊,且是汉室干国之臣,对董卓今日之事,能无动于衷乎?
卢植:公为司空大人麾下心腹之将,何论及此?
李肃:尚书大人休疑。
我乃汉臣,何谓奸贼心腹?
卢植:则以公计,当奈其何?
李肃:今袁本初已走,袁太傅志堕,满朝之中,只有大人敢于仗义执言,不惧董贼。
卑职冒死前拜,是欲请求大惹高一呼,联络百官,为之计,以救汉室也。
卢植叹道:难得将军,竟有此忠义之心。
然老夫已经免官,无能为也。
李肃:然大人忍见汉室倾覆,不予理会耶?
卢植:公若果然心存汉室,可出洛阳东门,前至玄都观中,请史子眇道长入宫,与太后计议对策。
史道长有神鬼莫测之能,必能解此危难。
李肃:尚书既如此,末将谨遵吩咐。
卢植:以老夫观之,董卓虽气焰嚣张,但暴虐寡恩,胸无韬略,必不能持久。
世人皆知你为董卓心腹,卿当隐忍不。
后有忠贞大臣谋诛董贼,你可作内应,建立不世功勋。
李肃领命,便以巡城为名,直出东门而去。
他是虎贲中郎将,又是董卓家将,哪个不知?虽是夤夜出城,门军并不敢盘问,即刻放校李肃到了玄都观,求见史子眇道长,便将董卓废立之谋,及卢尚书之言相告。
史子眇自刘辩返京之时,早已料到今日之变。
当下听了李肃之言,也不吃惊,遂向李肃道谢,叮嘱数语,将其送出山门。
李肃随即回城归家,依照史子眇所嘱,向董卓称病不出,只待时机到来。
董卓自从得了吕布,哪里还去管他?当即准了,也不在意。
次日卢植即上表朝廷,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返回家乡涿县。
表章落到董卓手里,因早就嫌卢植在京碍眼,当即以朝廷名义批准。
卢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