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三十二集 瑜亮倾心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其事。

孙权见张昭如此,不由一声长叹,对孔明声少陪,起身如厕。

鲁肃追到房檐下,拱手而立。

孙权已知鲁肃心意,问道:卿有何?

鲁肃:恰才张子布与众人所言,皆深误将军。

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也。

孙权:却是为何?

鲁肃:如臣等降曹,为民则可还于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之牧守。

将军若弃父兄基业以降曹操,欲安所归?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信,将军宜早定大计。

孙权:张昭为我兄托孤重臣,其论却大失孤望。

子敬开大计,正与孤所见相同,此以子敬赐我也!

但正如张昭所云,曹操新得袁绍及荆州之兵,恐其势大,难以抵担

鲁肃:曹操所百万之众,诈语也。

现有诸葛亮在此,其随刘皇叔近与曹操数战,即未全歼,亦未曾大溃,以此便知其诈。

主公何不即请问之?便知曹军究竟虚实。

孙权深以为然,即回殿上,止住张昭等人议论,专问孔明:曹操南下,意在平灭刘豫州也,未见有吞并江东之意。

我与其战与不战,愿闻足下高论。

孔明见问,顺势相激:曹操芟除北方群雄,又新破荆州七郡,威震海内,自谓下无担今倾巢以出南来,岂仅意在刘豫州,而不望江南乎?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孙权不悦: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归降曹操?

孔明:昔田横者,区区一齐国壮士,犹守义不辱。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又安能屈处乱国权臣之下!

孙权勃然变色,便欲怒。

忽想起适才鲁肃廊下之语,却又释然,继续问道:曹操平生所恶者,无非吕布、刘表、袁绍、袁术、刘豫州与孤。

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

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然豫州新败之后,尚能再战乎?

孔明:将军既欲与曹操争衡,则请听在下一言。

刘豫州虽然新败,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未尝与战,更未折损;公子刘琦率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皆荆州精锐水军。

曹操虽有数十万之众,其实不难敌之也。

孙权:何以言之?

孔明:曹操所率许都及河北之军,远来疲惫,近为追杀刘豫州,驱轻骑一日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此其一也。

北方之人向来不习水战,兼且水土不服,马军精锐在长江之中无施其技,此其二也。

荆州士民归附曹操,皆是迫于蔡瑁威势,非其本心,此其三也。

曹操有此三项短处,若将军诚与刘豫州协力同心,破之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孙权闻之大悦:先生之言,顿开茅塞。

吾意已决,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遂命散帐,令鲁肃送孔明至于馆驿安歇。

张昭出殿,犹不甘心,东拦西截,欲留下文武群僚,再劝主公投降。

众官见主公已被孔明服,于是不从,陆续拱手相辞,回府去了。

张昭顿足叹息,于是独自入见孙权,再下辞: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攻克袁绍;况今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将军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江东必致倾危。

孙权听了,便似冷水浇头,低头不语。

张昭愤然辞出,孙权坐于内宫,犹豫不决。

鲁肃送走孔明,放心不下,又回来殿外,观看文武百官动静。

正在此时,忽见一骑飞至,在殿门之外下马,向门官报:水军大都督归来,专候主公赐见。

鲁肃闻之,大喜过望,一面令内侍报予孙权,一面飞奔出宫,前去迎接好友周瑜。

到至宫外,见周瑜刚刚下马。

鲁肃上前接着,不及叙礼,先将前项诸事细述一番。

周瑜:子敬休忧,我自有主张,可先拜见孙将军。

鲁肃心下略定,便引周瑜进殿。

二人刚抬步上阶,早见孙权张着双手迎出殿来:我母临终遗言,外事不决问周瑜。

如今江东面临生死兴亡之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