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止。
“张辽止啼”
典故,即缘于逍遥津之战。
孙权即败,急令鲁肃致书刘备,令其北击汉中,自己则准备再攻合肥,以雪前耻。
镜头转换,按下东吴,复蜀魏。
刘备升坐成都府衙,得到孙权来书,便请法正、孔明两位军师,商议应对之策。
法正道:曹操自得汉中,势力渐侵巴郡,是我益州大患。
即便孙权不请,我亦宜应攻夺,以为北藩。
某举荐黄权为将,请为主公驱之。
刘备大喜,即遣黄权出兵巴郡,先后击破投降曹操之真人酋帅朴胡、杜蒦、任约等人。
曹操此时已班师邺城,正欲再下江南,乘合肥大胜击破孙权。
忽闻报巴郡有失,即令夏侯渊派大将张合,率军进至宕渠,将巴郡、巴东、巴西之真人族民,悉数徙至汉郑
刘备闻报,立即针锋相对,派张飞率万余人前至巴郡,予以迎击。
张飞与张合军相持五十余日,张合不敌,退回南郑。
刘备于是平定三巴。
字幕:建安二十一年春,因平定汉中之功,众官议请曹操进位魏王,并乘子銮驾。
曹操再三不允,但以华歆、钟繇为众官,欲建劝进之功,便即引经据典,援引事例,皆云:魏公功高巍巍,古之未有,若不应群臣之请,恐失下之望。
曹操拗不过众官,密问主薄杨修:孤自罢三公,独领丞相以来,所有朝议,唯惧少府孔融、尚书令荀彧。
今二人即死,孤若进位魏王,若有耿言直谏者,卿谓当为何人?
杨修答道:除中尉崔琰外,满朝更无其他人也。
曹操笑道:崔季珪乃孤之故交,谅不至此。
于是便允众官之请,答允进位为王。
华歆大喜,拜表奏请子。
献帝刘协览奏,欣然允道:朕道何事,如此扭泥?岳父进位为王,早该如此。
遂宣敕诏,进封国丈、丞相曹操为魏王。
诏命即下,各州郡牧守上表称贺。
奉车尉杨训之表最奇,盛赞丞相功绩,用辞浮奢。
杨修将此表文一字不差记下,闲时便常当众吟诵,闻者无不绝倒。
因杨训当初入仕是为崔琰所荐,便有人讥笑杨训迎合权势,乃崔琰荐人不当。
崔琰闻此事,向杨训讨来表文草稿,从头至尾看了数遍,感觉并无太多不妥之处,只是文辞颇嫌绚丽浮夸而已。
于是大悟:外间将杨训得如此不堪,其意不在杨训,而在妒恨我得宠于魏王也。
崔琰不以为然,便写信给杨训道:读公之表文,亦言其实而已。
曹公进位魏王,只其自为之耳,非你表文之功。
时乎,时乎!
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画外音:此书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责其只知呵斥杨训阿谀奉承,而不寻求其文合于情理之处。
若以市井白话言之,则是意谓:“不必理会那些胡乱指责讥笑之辈,只需静待时移事变,忠奸真伪必然水落石出。
贤弟只任其自为,不必理会他们便了。”
杨训亦知满朝文武皆以自己贺表为嘲,本来懊恼万分,此时得到老师崔琰回书,便即如释重负,心中大定。
于是再有人论及贺表之时,便将书信转示宾客,以为自解。
不料便有好事者,将崔琰书中之语记下,复又传入杨修耳内。
杨修大喜,便趁曹操公事闲歇之际,将此事当作闲话评,并诵书中之辞。
曹操问道:此书何意?德祖可试解之。
杨修道:学生才浅,怕是的不恰。
曹操笑骂:当初平原弥衡轻视下之士,连孤也不放在眼中,却谓“下只有二人,乃大儿孔文举,儿杨德祖”
。
孔文举蔑视于孤,也与你折节下交。
他二人互赞一个仲尼不死,一个颜回复生,哪个不知?崔琰书信你即能诵之,也必解得,不得虚套。
杨修故作惶恐道:学生微末伎俩,即试之。
崔琰曾师事郑玄,颇有清正方直之名,尝以自负,谤讥时政。
以学生观之,其复杨训之书,乃傲世不满,怨恨咒骂之语也。
曹操问道:何以见得?
杨修答道:大王学究人,其云“时乎,时乎!
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无非反对主公进位魏王,非人臣之所当为。
此时殿下虽一时得意,可为所欲为,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