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二集 石崇斗宝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臣手下吏役拿获,得竹书数十车,皆为蝌蚪文书写,称《汲冢古文书》。

司马炎览奏大奇,因问:其书所叙何事?

京兆尹:古书之中,内佣竹书纪年》十二篇,叙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魏国史事,所记甚详,并可校勘《史记》所载战国史事之失。

臣捕其盗者,得书不敢私藏,故此献于朝廷,请旨定夺。

司马炎大喜:此盛世之兆也。

卿功不可没,并手下吏役,皆有重赏。

京兆尹:臣谢主隆恩。

司马炎:传令御史,将《汲冢古文书》收藏于秘府,并命人整理隶定。

字幕:太康十年,鲜卑慕容部领慕容廆请求归降晋朝。

晋武帝大喜,与群臣设宴大庆,道:慕容鲜卑既降朝,北方自此终得平定,孤与诸卿,可以高枕无忧矣。

众臣:此是陛下功德巍巍,恩威并至,以至万国来朝也。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镜头闪回,叙述鲜卑族来历。

画外音:论鲜卑族起源,约有四家之言。

一谓源于东胡,《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持此论。

二谓源于东夷,论据出于《国语》。

三谓源于山戎,《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四谓源于逃亡汉人,《史记索隐》、《翰苑集》皆持此。

其中源于东胡之,是为流传最广泛者。

鲜卑族继匈奴之后起源于东胡,崛起于蒙古高原,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分裂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

两个部族于是均以其山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及鲜卑族,被迫接受匈奴奴役。

鲜卑族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极其相似,皆因此故。

汉武帝时,遣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

鲜卑族人随即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流域聚居。

直至东汉建武二十一年,鲜卑人因随匈奴侵扰汉边,其族名方被中土所知。

其后匈奴分裂,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并两次攻打匈奴。

永元三年,东汉与南匈奴合击北匈奴,使其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替代匈奴称霸草原。

东汉末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

因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就此势力大盛。

檀石槐因见乌桓秦水广纵数百里,水中有鱼无数;又闻楼人善于网浦,于是东击楼人国,得俘虏千余家,徙置于秦水之上,令捕渔以充粮食,助其族人生存。

檀石槐由此统一鲜卑诸落,连年率兵侵扰东汉边境。

熹平六年,汉灵帝命夏育、田晏、臧旻三将,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云中郡、雁门郡出塞,出塞二千余里,分三路进攻鲜卑。

檀石槐命东、症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由此威震下。

其后不久,檀石槐病死,西部鲜卑叛离,漠南鲜卑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

步度根据有云症雁门,轲比能布于代郡、上谷,东部大人所属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

轲比能部落势力最强,于曹魏时期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

诸葛亮四次北伐之时,曾遣使联络轲比能夹击曹魏。

孔明殒丧五丈原,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韩龙至鲜卑军营,将轲比能刺死。

自此之后,鲜卑开始部落离散。

东部鲜卑形成慕容、宇文、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段部鲜卑始祖为段日陆眷,原为乌桓大人家奴,因饥荒在辽西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

鲜卑拓跋部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在领拓跋力微率领下南迁云中;秃部在领秃树机能率领下,由塞北迁居河西;另有乞伏部鲜卑,迁入雍、凉二州。

慕容氏鲜卑始祖名叫莫护跋,于曹魏初年率诸部由鲜卑山南下,入居辽西地区。

景初二年,莫护跋应魏帝之诏,助太尉司马懿征讨辽东太守公孙渊。

因有战功,遂被魏帝封为率义王,使其建国于棘城之北。

莫护跋子名慕容木延,封为左贤王。

木延生子慕容涉归,因有保全柳城之功,被晋武帝封为鲜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