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五集 妖后乱朝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保皆死,兵权尽在我手,又怕谁来?

于是毫无疑惧,遂带甲士千人,乘舆而出。

王宫令五百禁军列阵,自于阵前高举手中驺虞幡,扬声叫道:众军听者。

楚王司马玮矫诏,谋杀汝南王及太保,倾危社稷,圣上已知。

今诏命我等持此幡为信,前来收执楚王。

汝等大将士军校,各回龙虎二营,不许护送,若有违逆,便是反贼同党。

话犹未了,千名甲士已皆弃仗舍兵,哄然而散。

楚王回顾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措,逃走不及。

王宫大喝一声:斩了!

禁军刀手上前,将楚王司马玮斩于府前,斫成肉酱。

画外音:自此之后,宣帝司马懿后代子孙始开残杀互攻之风,“八王之乱”

始肇其端。

俗语“乱七八糟”

者,谓汉景帝时虽有七国之乱,不致于毁亡社稷;而晋之八王之乱,则至于糟糕至极,江山再也无法收拾。

王宫杀了楚王,即勒兵回宫,报与惠帝及皇后。

惠帝始觉背上芒刺尽除,一身轻松。

贾南风亦喜不自禁,奏请诏封张华为少傅,开府仪同三司,领侍症中书监,金章紫绶。

张华固辞不肯,惠帝又有些舍不得赐此重职,便要传旨作罢。

贾谧看出姑母欲拉拢张华,于是跪请惠帝:张华因系庶族,故辞帝命。

而其儒雅风度,朝野无不仰视,且极善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之所依;近可托六尺之孤,远亦可寄百里之命。

依臣愚见,陛下宜倚以朝纲,共参正事。

惠帝:准卿所奏。

张卿不得推辞,即命受职,委以朝政,钦此。

张华:臣请主隆恩。

臣启陛下,太宰与太保因被楚王矫诏谋害,今有卫太保之女上书为父鸣冤。

陛下宜念其前功,复加议谥,则二公虽在九泉之下,亦衔皇恩。

惠帝:准卿所奏。

诏谥汝南王为文成王,卫瓘为成侯,以资嘉慰忠臣。

自此惠帝委政于张华,又依其荐,命皇后贾氏族弟贾模为散骑常侍,加封侍郑

字幕: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父张平曾任渔阳郡太守。

镜头闪回,叙述张华来历。

只因父亲张平早亡,家道中落,张华少时孤寒,曾替人牧羊养其寡母。

同郡卢钦见之器重非常,刘放亦异其才,不弃其贫寒,倒赔妆奁,以女嫁之。

张华学识渊博,聪敏多才,图卦谶纬及方技之书无不披阅,过目不忘,少时言行谨慎,举止合礼。

且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器量宽阔,胆识弘大,时人不能测其学识之深。

张华初始不为人识,于是作《鹪鹩赋》以自喻。

名士阮籍见其所赋,慨然叹道:此王佐之才也!

渔阳太守鲜于嗣闻此,推荐张华就任太常博士;卢钦又荐于文帝司马昭,授佐着作郎。

不久迁为长史,兼任中书郎。

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即位,拜张华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

武帝曾问张华汉朝宫制及建章宫事,张华应对如流。

又在地上画出建章宫图样,左右无不惊异。

武帝大喜,谓张华可比春秋时郑国良相子产,拜为中书令,又加散骑常侍。

张华母丧,武帝下诏劝勉,并夺情不允回籍服孝,使身穿衰服,在朝助理政事。

如此恩宠自古少有,于是满朝文武皆为惊异赞叹。

武帝与羊祜秘谋伐吴之时,群臣多不赞同,贾充尤为力阻,惟张华极力附和。

咸宁五年,晋军大举伐吴。

武帝遂命张华为度支尚书,且参与军中攻守决策。

当时众军已,伐吴一时受挫,未获成功。

贾充便急急跳出,奏道:请陛下腰斩张华,以惩其怂恿伐吴之罪。

晋武帝:伐吴大计出自朕意,张华只与朕相同而已。

既云杀彼,则朕如何自处?

张华力排众议,终至灭吴一统下,贾充愧恨难当。

武帝遂诏封张华为广武县侯,增邑一万户,封一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张华受命撰订晋史,起草武帝诏书诰文,声名愈显,虽不列三公之位,已有三公威望。

荀勖乃世家大族,忌恨张华得宠,常于帝前谤之。

适逢武帝病重,问以托孤之事,张华荐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