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十六集 底定荆扬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精兵数万据守乌江,不再听从兄长调遣。

陈敏起兵反叛,自有朝廷细作报至洛阳。

惠帝闻奏,命张光为顺阳太守,率兵三万来伐。

闪回结束。

朝廷大军未至,荆州兵马先。

陶侃奉荆州刺史刘弘之命,引领大兵五万,西出荆州平叛。

刺史府中,征伐大军方出,便有左右近侍向刘弘进言:陶侃与陈敏同乡,且又同岁,交情非浅。

今明公以其为将,委以重任,倘陶侃与陈敏合谋,则江淮俱失,荆州无复有东门矣。

刘弘怒道:岂有此理。

陶侃忠能,某得之已久,必无是事,尔等禁言!

有人闻得此语,派家仆飞马出城,往军中报知陶侃。

陶侃虽然感佩刺史信赖,亦觉凛然自危,于是便遣其子陶洪返回,自求至府衙为质。

刘弘问明陶洪来意,当意任命其为参军,赐以亲笔书信,还其父军中。

其书曰:

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乎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惟卿尽力为战,休听他人闲言。

陶洪还归其父,将刘公之书奉父。

陶侃览书大悦,而且感激至甚,从此再无异心。

镜头转换,两军对垒,一触即。

陈敏闻说陶侃率兵而来,遣弟陈恢将兵二万,移师往攻武昌。

细作探明军情,报知主将陶侃。

陶侃因部下皆为步骑,并无战船,为此而忧。

适逢刘璠派运粮船至营,陶侃大喜,即征粮船以为战舟,去救武昌。

部将见此皆都进言:末将等以为,将军如此先斩后奏,似乎不可。

陶侃说道:公等毋阻。

某以官船以击官贼,有何不可!

于是率领步骑尽数上船,至武昌与陈恢交战于汉江之上。

临阵之际,陶侃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挥战,于是大败陈恢水军,江中浮尸万余。

陈恢虽勇,最终不敌,在部将保护下拼死突出重围,乘船逃走。

陶侃得胜,正要乘势追杀,忽闻岸上金鼓大作,继而尘土弥天,一支军马如风而至。

陶侃大惊,急止追击,一面下令排开战阵迎敌,一面派出细作,探明来者是何处人马。

未过处长时,探马来报:禀将军,万千之喜,天子兵来伐陈敏。

陶侃:领兵之将为谁

探马:领兵者乃是顺阳太守张光将军。

陶侃大喜,于是引军上岸,来与张光相会。

寒暄已毕,二将稍作商议,决定分兵而进。

张光在前,陶侃合后,向前逶迤进。

张光前军至于长岐,陈敏部将钱端引兵大至,两下兵交,不分胜败。

正在紧急之间,陶侃引兵而至,忽从斜刺里杀入阵中,勇猛如虎,与张光夹击钱端。

钱端兵马独斗张光尚且难以取胜,如今两路受攻,哪里抵敌得住顷刻间军马大乱。

交战十合,钱端只引千余部众透围而出,余众皆降张光。

于是张光引众还归顺阳,陶侃亦引军还于江夏,令人向刺史刘弘报捷。

捷报呈至襄阳刺史府,刘弘大喜,示与左右诸将。

此时前番进谗之人又道:使君大人,张光乃河间王心腹之将。

明公今既与东海王为盟,何不令陶侃击杀张光,以向东海王明示向背之意

刘弘怒道:宗室之争,与张光何干危人以自安,岂君子之为!

进言者面红耳赤,诺诺而退。

刘弘乃遣人上表天子,称张光平叛灭贼之功,奏请宜加迁擢,并封其爵。

表疏呈至朝廷,东海王司马越便请天子升殿,奏请众议陶侃、张光之功,且议顾荣等从贼者之罪。

晋惠帝唯唯:卿等裁议,朕无有不从。

散朝之后,军事参谋祭酒华谭向与顾荣交厚,于是寄书顾荣。

其书略云:

石冰作乱,朝廷录陈敏之功,礼赏赐,授上将军重任,冀其忠诚也。

但今其背道而行,恃兵而威,盗据吴会,辜负朝廷。

天道惩恶,人神不佑。

虽以长江为屏,其实命同朝露。

持忠贞节,君子品也;屈节附逆,义士耻焉。

王蠋虽为匹夫,志气不屈;樊于期慕义,献身遮固。

龚胜绝食,不食莽粟;仲连蹈海,耻作秦臣。

吴主孙坚虽建奇功于宛叶,却亦受挫于襄阳。

孙策仗英雄豪气,负忠渡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