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四十一集 石门遗恨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p>桓温及诸将看时,却是原后赵降将李述。

想是不忿桓温方才之语,这才奋勇而出。

说时迟,那时快,顷刻之间,李述已至敌军阵前,手中一杆银枪只在悉罗腾背心弄影。

燕军一齐鼓噪,有人叫道:将军小心背后,有人暗算!

悉罗腾在马上回身,大叫一声,使一招顺水推舟春秋刀法,寒光闪处,李述级已离身而起,旋转飞向空中,与尸身同时砰然落地。

李述坐下马背上无主,跑回本阵,连主人也不要了。

桓温见瞬间折了两员上将,不由心中着慌。

慕容垂将手中鞭梢一指,令击鼓吹号而进,上前冲杀。

晋军大败,保着主将桓温走奔回船,驶离江岸,燕军这才不追,得胜还营。

桓温见战不利,于是引军还于南岸,二军复又相持。

转眼之间,已入仲秋,天旱不雨。

果不出郗所料,汶水、清水及新开三百里河道渐浅,运行不畅,只容小舟往来。

桓温倒也不慌,命令豫州刺史袁真,引本部军进攻谯郡、梁国,凿通石门,连接睢水与黄河,用以运粮。

袁真领命,亦欲将功折罪,于是引兵力战,不几日即克谯郡、梁国,但因工程浩大,石门一时未能凿开。

慕容垂小胜数阵,已扭转屡败之势,稳住阵角军心。

此时见桓温久持不战,料其必是分兵前往石门。

慕容垂于是将计就计,命在大营中多增鼓角,虚插旌旗,并令一千骑兵分为两班,每日轮换,在江岸驱驰挑战,以惑晋军;却暗将手中大部骑兵一万五千人尽行交付己弟慕容德,令其趁夜潜行,越出桓温之后,直逼石门,以阻挠晋军开凿水路。

自己仍然留守枋头,以牵制桓温本部大军。

桓温因见燕军每日搦战,且有时慕容垂亲出跃马江岸,故此丝毫不疑,只在寨中浅斟慢酌,等待袁真捷报,一面遣使回朝催促粮草。

转眼又至九月暮秋,慕容德到达荥阳,与袁真战于石门。

袁真未料燕军竟忽然在此出现,仓促持兵迎之,一阵而溃,狼狈逃回谯郡。

事到如今,凿通石门方案完全失败。

石门兵败消息传至枋头大营,桓温长叹一声,后悔不及。

此时前进不得,粮草将尽,不敢坐困于此,只得下令悄悄收拾,预备全师而退。

十九日,因水浅难以行舟,桓温命令焚烧舰船辎重,全军弃舟登岸,由陆路向南撤退。

恐燕军闻信来追,于是安排大将各引精兵断后,缓缓而退。

前燕众将见南岸火光大起,晋军船舰尽焚,急入帐请战:桓温战船,必是粮尽退军。

请殿下令急追,必擒桓温,一战而定。

慕容垂笑道:桓温极善用兵,诸公不可造次。

其大军初退惶恐,必严设警备,简其精锐以为后拒。

我等此时击之未必得志,且有败兵之忧,不如缓之。

彼若庆幸我军并未追来,必尽撤其伏而昼夜疾趋;我俟其士众力尽气衰之时,然后引轻骑击之,则无不克。

于是整点军马,趁黄河断流引三军涉溪而渡,进军河南,并使人兼程南下,于路放出风来,说晋军南撤途中河流、水井,都已被慕容德率骑军下过毒药。

桓温闻之,虽有犹疑,但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命令士兵远离河流,凿井而饮。

如此桓温大军一面撤退,一面遗井与追击燕军,南撤七百里。

慕容垂闻而大喜,将步兵辎重皆留之于后,只亲率八千骑兵在后面慢慢跟随,与桓温亦步亦趋。

晋军以为燕军不敢深入,于是整队探路而行,每日只走五六十里。

如此走了十多日,终至襄邑。

晋军眼见淮河在望,乃心中大定,不复防备。

桓温到此,亦长舒一口气,见天色已晚,下令就地临水傍林结营,休息一宵,明早起行。

三军安营已毕,争锅夺灶,一阵喧闹,传餐方罢便即进帐,放倒身躯便睡。

因连日行军凿井,皆疲累已极,又见将及故国,故各营诸将皆鹿角不竖,岗哨不设,放心大胆已极。

当夜将至三更,忽闻马蹄顿地而来,犹如地动山摇。

慕容垂引八千久逸精骑奔到,直杀入晋营放火杀人,便似砍瓜切菜,轻易至极。

晋军直被斩杀万余,方猛醒披衣应战,睁眼看时,四面皆是燕国铁骑,眼前尽为滴血马刀,自家军将残肢断臂,零落满地;中伤士众,倒地辗转呼号——怎一个惨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