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庾悦至豫章,忿惧而卒。
刘毅刚愎自用,自谓功劳与刘裕相同,见其位在己上,因此怏怏不乐。
时奉诏命往荆州赴任,过京口,归家祭祖辞墓。
刘裕闻说刘毅过境,欲亲往见之。
鄱阳太守胡藩进言:臣闻刘毅私蓄壮士,后必叛国。
明公此去会他,不如趁机诛之,以免后患。
刘裕不悦:刘毅乃我同乡故交,今为我副,更当用之,何相图耶!
胡藩笑道:明公谓其终能甘为公之下僚耶?夫豁达大度,连百万之众,允天下之望,刘毅固以此服公;至于涉猎记传,清谈吟咏,其自以为乃天下绝伦,不肯为公下也。
且其胸襟甚狭,公独不闻因炙鹅旧怨,谗害倾覆诸侯之命乎?
刘裕不答,遂去京口与刘毅相见,款待数日,相别回归本镇。
刘毅亦自去祭祖辞墓,然后前往江陵任所赴职。
刘敬宣闻朝廷命刘毅为荆州刺史,来见刘裕道:荆州重地,位于京师上游,不可轻易付人。
今朝廷以刘毅为荆州刺史,诚恐有变,且不利于明公。
刘裕及闻此语,复又想起胡藩之论,心下嘀咕,因问心腹大将刘穆之:刘万寿谓刘毅与某不和,不宜使其往镇江陵,公谓如何?
刘穆之答道:刘毅乃明公同乡,且诏令已出,不可以私憾而伤至公,任之可也。
刘裕闻言称是,于是不改其任。
刘敬宣不见动静,又来劝谏。
刘裕遂道:既如此,我表奏以卿为南蛮校尉,去守襄阳。
刘毅若有异动,卿可来报。
刘敬宣应允,于是就任襄阳。
因襄阳是在荆州治下,先至荆州来见刘毅,请教方略。
刘毅对其明言道:某欲兴五霸之业,欲屈卿以为长史,公岂有见辅之意否?
刘敬宣虚言答道:但有驱使,无不奉命。
遂出屯襄阳,派出信使,以刘毅之语书告刘裕。
刘裕由是大惊,暗防此后之乱。
刘毅性格刚愎自用,自以为当年勤王举义,功劳与刘裕相等,为此骄矜自负。
见刘裕每对自己容让顺从,更滋狂傲,常对部将道:某甚憾未遇刘邦、项羽,跟其二人争夺中原!
诸将闻此,只唯唯喏喏而已,岂敢复有异言。
刘毅既把持荆州,便请兼管交、广二州,刘裕允之。
又奏请任命郗僧施为南蛮校尉马,毛之为南郡太守,刘裕又应允,改派刘穆之代郗僧施为丹阳尹。
谢安之孙谢澹见从弟谢混与刘毅情密,经常为此担忧,逐渐与其疏远。
并对弟谢璞及侄谢瞻道:某观以谢混性情,将来定会家破人亡。
刘毅既掌三州军政,意欲谋反,便与一众心腹诸将商议,如何行止。
部将田岂直言进谏:明公既得荆州,宜静守以待天时。
刘裕便如当年曹孟德,挟天子而令诸侯,出师征伐兵出有名,故能常胜。
将军若兵入朝,谁肯相应?为今之计,不如待刘裕再次远伐,我乘其虚以入建康,胁天子亲自作诏,书其罪以兵讨之,则兵权尽归将军,方保胜券在握。
将军若不听我,则祸族必在眼前,诚请三思而后行之。
刘毅大怒,未及以对。
偏将王昱出班叫道:将军今兴天下大计,田岂竟出不利之语,罪不容诛。
请将军斩之,后大兵,某愿自请为先锋。
刘毅深然其论,令将田岂斩示众。
因田岂素有众望,诸将皆为其求情告免,并道:临战前先斩大将,于军不利也。
刘毅命将田岂扭枷送监,愤恨道:待某破了刘裕,回来时再明正你罪,使众人心服。
言罢,便要点兵出征。
王昱复进言道:明公不可如此草率起兵,需先结内应,复交外援,万事俱备,方可兴大事者。
丹阳尹郗僧施与将军乃系旧交,将军可作表奏请天子,荐其为南蛮校尉;然后再以书密令僧施,使其为我内应。
将军便可效当年吕蒙取荆州之计,宣称诈病,使令弟刘藩去托尚书仆射谢混,表奏其为兖州刺史,说明公病重,以为荆州北藩副2。
待令弟受职,领兖州之兵前来,方可兴兵杀入建康,则刘裕可擒,大功成矣。
刘毅大悦:此计甚妙,不弱于武侯之策。
即时作书,遣使去见天子,荐郗僧施为南蛮校尉;又使弟刘藩自去请托尚书仆射谢混,请其代为表奏朝廷,求为兖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