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关灯
护眼
第四集 匈奴绝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位,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携文帝玺书,召杨谅入朝。

此前文帝曾与杨谅密约,若有玺书召其入朝,“敕”

字旁别加一点,并与玉麟符相合,方是天子本意;若无暗记,便是伪诏。

杨谅详观屈突通所带玺书,与密约无验,便知有伪。

于是采纳王頍建议,派大将军余公理为帅,以讨杨素为名起兵反隋,誓师兵向长安。

檄文到处,天下五十二州中,竟有十九州随之起兵响应。

炀帝闻报五弟造反,不由大怒,便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帅众数万,往讨杨谅;又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大将军,拜广州刺史,幽州兵三万会击。

杨谅闻说大惊,问计部僚。

总管府兵曹裴文安进言:今井陉以西全在大王控制之下,山东诸部也由大王指挥。

依臣之计,殿下宜派老弱驻守险要,然后率领精锐直入蒲津关。

末将愿充当前锋,大王率主力继进,闪电攻击,挺进霸上;则咸阳以东,可传檄以定。

彼时京师震扰,军不能集,上下猜疑,人心离散。

殿下号施令,谁敢不听?不用十日,大事可定。

杨谅大喜,乃兵分五路,派大将军余公理出太谷出,前往河阳;大将军綦良出滏口,前往黎阳;大将军刘建出井陉,夺取燕赵;柱国乔钟葵出雁门。

任命裴文安担任柱国,与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茹天保等,率军直指京师。

大军前距蒲津关一百多里,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又传令撤军,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召回裴文安。

裴文安返抵晋阳,来见汉王道:兵贵神,以出敌人意料之外。

大王既不亲征,又调返为臣,使敌人计成,大事去矣。

杨谅不答其论,复命分兵守境,以拒天子讨伐大军。

于是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使各守其土。

杨素率骑兵五千,日夜兼程,袭破蒲州,擒王聃、纥单贵;又率步骑四万,往取太原,复击败赵子开,攻占高壁。

杨谅亲率大军在蒿泽布阵,忽逢天降大雨,便欲退兵。

王頍谏道:杨素孤军深入,人困马乏;大王率领精锐出击,定能得胜。

而今望风先退,必使军心沮丧,王万不可回军。

杨谅不听,退守清源。

杨素进击,杀一万八千人,杨谅退保并州。

杨素四面包围晋阳,杨谅束手无策,只得请求投降,带妻子群僚随杨素入京。

朝中文武百官上奏,皆说杨谅谋反罪大,当被处死。

隋炀帝道:彼虽谋反,始终与朕乃是一奶同胞,在情何忍?朕欲饶恕,免其一死。

于是命将汉王削爵为民,除其户籍。

杨谅遂被囚禁而死,终年三十岁。

子杨颢也被禁锢,至宇文化及弑逆隋炀帝之时遇害。

王頍兵败自杀,裴文安等皆命诛。

同年八月,萧摩诃在清源被俘,不久被杀,时年七十三岁。

炀帝初政,为吸纳人心,实行宽刑薄赋。

男子以二十二岁为丁,下诏免除妇人、奴婢、部曲之课,妇女及奴婢亦不授田。

至此因户口大增,府库充盈。

又大丁男数十万人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南下至襄城,西达上洛。

作为保护东都弧形防御壕,以保卫隋朝中央政府。

因羡后母宣华夫人陈氏貌美,终纳为妃。

从此陈氏更事二夫,复又侍奉炀帝。

大业元年,西域诸国相继至隋,朝贡贸易者达三十余国。

是年东都洛阳工程尚未完工,隋炀帝又下令河南、淮北诸郡民夫百余万,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水入汴水,疏通莨荡渠故道,使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

此段河道,其实便是名满全球之隋朝大运河期工程。

隋朝大运河开凿其实始于文帝时代,当时引渭水从大兴城到达潼关,长达三百里,名曰广通渠,用以转运关中进出物资。

炀帝即位,更开凿东南运河,遂有通济渠。

又淮南民工十余万,自山阳疏导吴王夫差所开邗沟,引淮水南下至扬子(今江苏邗江南),汇入长江。

通济渠沟通黄河、济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