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将受计领兵而去。
阎宝因围城日久,心下急躁,欲亲带兵攻城,又恐复落史建瑭下场。
正在此时,探马来报:城中数百人出于东门,皆携器物容具,似是远出寻粮。
阎宝大喜,便不复详思细审,急出大帐上马,引三千精兵,前来东城截击。
那五百老弱军民见晋军杀来,扔下器具便逃,爬山越龄而去。
阎宝率军散开追击,便是拿得数十名民众,也是老而无用,更不知城内守军详情。
阎宝气馁,正在暴躁不已,忽见大营火起,喊杀声连天。
不久败军奔至报说:张处瑾遣五百精骑毁坏长围高垒、火烧我大营,夺去粮草无数。
阎宝暴跳如雷,只得下令收军,被迫退保赵州。
晋王闻报阎宝中敌诡计兵败,于是下令立撤其职,以御弟殿下陇西郡王李嗣昭代之。
陇西郡王领命出征,来至军中上任,替下阎宝,便即领兵前来攻打镇州。
那镇州城刚得了无数军粮,士气复盛。
张处瑾闻听晋军复至,便命扯起吊桥,整备强弓硬弩,滚木擂石,亲引兵上城坚守。
字幕:李嗣昭原名韩进通,字益光,汾州太谷人。
晋王李克用弟代州刺史李克柔养子,名列唐末五代名将之录。
李嗣昭为人瘦小精悍,极有胆略,沉毅不群,平素里不善言辞,自从义父征战以来,历经战阵,但从不争功。
此间镇、定二州皆叛晋而归梁,晋国外无大援,内失数州,一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最终得以渡过危机者,李嗣昭拼力战敌,功劳最多。
李嗣昭既奉晋王之命,来至镇州军营,替下阎宝为帅,便大兵,欲拔镇州。
阎宝红着脸交割了帅印,心中犹自不服,临去时对李嗣昭言道:殿下休怪末将多言,亦非为自己脱罪之辞,且听某一劝,可乎?
李嗣昭:将军有何话讲?
阎宝:王氏在镇州四世五帅,已历百年,其得祖宗阴灵之佑。
陛下亲征许久不下,史建塘何等英雄,亦莫名其妙死于城下。
殿下幼随老王从军,收复潞州、援兵沧州、平叛李瑭、太原解围、再攻潞州、胡柳之战、抗击契丹,大小战役百计,立下战功无数,实为晋国难得大将。
亦曾节制泽、潞两州,晋封太师、陇西郡王,更是国之栋梁,朝廷元勋。
不若保此功名,弃此小城,是为上计。
休待步其史建塘后尘,尚不如末将今日下场也。
李嗣昭闻此不吉之言,不由大怒,当即便欲拔剑斩之。
众将告免,阎宝悲叹而去。
李嗣昭见阎宝上马走了,犹自怒气不息,心中不快,良久不能释怀。
当日分兵派将,定下计策,与诸将商定来日亲自正面佯攻,使副将等绕至镇州城后,复以奇兵袭击。
次日平明五鼓,晋军用罢战饭,盔明甲亮,依计行事,分兵两路攻城。
李嗣昭引兵擂鼓呐喊,佯攻正门。
战至午时,城内已将滚木擂石用光,箭矢将近。
便在此时,忽闻城后号炮连天,鼓角声鸣。
李嗣昭便知副将已经得手,于是大喜,遂纵马上前,来至壕边,指挥三军由佯攻改为实战,催军攀城。
三军得令,立刻架起云梯,援引而上。
城上守军见守不住,呐一声喊,纷纷逃跑下城。
李嗣昭立马桥边,向三军叫道:众军努力攀登,为史将军报仇,便在今日!
言犹未毕,忽听城头弓弦作响。
李嗣昭扭头看时,却被午时烈日照住双眼,观之不明。
说时迟,那时快!
只见一箭飞来,正中额头,入骨三寸。
李嗣昭大叫一声,侧目而视,见尚有三人隐藏在破墙之后,此冷箭。
李嗣昭强忍剧痛,回身一看自己箭袋,已无箭簇。
于是厉喝一声,从额头上拔下那枚利箭,搭在弓弦之上,仰射一箭。
当真是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
只一箭,已射穿本箭原主咽喉,俯身倒在城上。
李嗣昭拼力完此箭,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于马下。
众亲军见殿下已死,无不惊骇欲狂,不由放声痛哭。
叛张处瑾闻报李嗣昭已亡,似被打了鸡血一般,精神大振。
遂一面派兵力拒后城奇袭之兵,一边亲率禁军打开城门,来杀晋军。
前门晋军见元帅已死,更无丝毫战心,急抢了殿下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