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章以伤患痛楚为由,不肯出上路。
李存勖仍不怒,派人询问王彦章:依将军看来,我大唐皇帝陛下此行,能否成功?
王彦章冷笑道:某虽兵败被擒,但段凝麾下仍有六万重军,皆乃是当年梁王朱温起家旧部,对大梁朝廷忠心耿耿。
其又曾随王某征战多年,绝不会轻易叛变,必拼力以抗。
因此任你多少唐军此去,决计难以成功。
问者将其此言归报唐主,李存勖闻此回应大为不悦,便知道王彦章必定不会归顺,于是临出城前,下令将其斩。
可惜一代名将王彦章,武艺天下无二,用兵韬略无对,因屡被梁主猜忌,更兼朝中小人陷害,却就此效忠朱梁而死,也使青史千载留名。
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享年六十一岁。
王彦章即死,庄宗复又后悔,为之叹息良久,下令择地安葬,商议大军起行。
诸将纷纷进言,大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清其梁都汴州外围,然后再乘机而进,方为万全之策。
唐庄宗李嗣源却力排众议道:诸公不知,便如王彦章所言,朱梁之军皆在黄河以北,其京都汴梁必然空虚。
我若击其外围,是逼其还奔国都自守,反愈加固其根本矣。
今趁其诸军各据州郡不敢出战,我不如奔袭汴州,直接攻取梁都,擒其皇帝。
则命其皇帝下归降诏书,十万大军必然星散,可兵不血刃矣。
此一番话说罢,于是诸将皆服,三军振奋,簇拥天子倍道兼程,于初九日抵达汴州。
李存勖命令就城外扎营,三面围住,而后挥军攻城。
当时后梁在黄河北岸,虽然尚有大军十余万众,但因被河水泛滥,阻住回军道路,至于远水难解近渴,相救不及。
西元九二三年。
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梁帝朱友贞自杀,王瓒大开封丘门迎降。
后梁正式灭亡,共历三帝,国祚十七年。
画外音:自太祖朱温篡夺唐氏江山,后梁江北无敌,淮南江左各路诸侯亦纷纷上表投诚,大有统一天下之势,何等气壮山河?只因其后二帝,一代不如一代,方至三传而斩,反不如荆南等偏安小镇诸侯国祚长远,徒遗后人笑者。
唐庄宗灭了梁国,振师还归晋阳,在南郊祭天,祝告先帝之灵,大赏平梁诸将。
不久潞州叛乱,李嗣源率兵平定,擒获叛杨立,被调为宣武军节度使,兼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便是庄宗称帝前之职。
其后契丹南侵,李嗣源复又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
同光三年,李嗣源调任成德军节度使,移镇镇州。
此时唐庄宗已涉荒乱,纵容宦官伶人乱政,李嗣源位高权重,更遭庄宗猜忌。
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帝命监视,乃暗中告诫李嗣源:常言道,德业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
今君侯功高震主,难以善终,宜早做打算。
李嗣源信以为然,但无计可施。
其后果然便常遭佞臣流言毁谤,幸有枢密使李绍宏在庄宗身侧常为其善加开脱,方免遭杀害。
后唐灭梁,就此威震天下,各州诸侯无不惊怖。
时有岐国李氏、楚国马氏、吴国杨氏、吴越国钱氏、闽国王氏、南平国高氏,等等割据政权,纷纷入贡称藩,惟有南汉刘岩及前蜀王衍不肯臣服。
那南汉远处岭南,向来与中原朝廷不相往来,倒也罢了,西蜀徒仗道路险阻分庭抗礼,如何忍得?唐庄宗李存勖大怒,便有意讨平西蜀。
同光二年,西元九二四年。
唐庄宗派客省使李严持节出使前蜀,趁机刺探蜀中虚实。
李严领命而去,月余而回,归报庄宗:蜀主王衍直乃一呆童耳,朝中重臣但益其家财,不恤民事,君臣上下,惟务穷奢。
其旧勋故老弃而不任,蛮蜓蜑之人痛深疮痏。
以臣料之,大兵一临,自然望风瓦解。
庄宗深然其言,遂搜兵括马,整顿战务,积极准备平蜀。
因又闻其虽有亡国之象,但在唐、蜀两国边界驻有重兵,便又遣李彦稠为使入川,赠送大量珍宝珠玩之物,表示修好之意,以此麻痹蜀主。
王衍对唐主约盟修好之言信以为真,亦派翰林学士欧阳彬为唐蜀通好使,携蜀绵绢帛及西川特产出使后唐。
同时为裁省军费以供游乐,竟撤除边界守备,不复设防。
唐庄宗李存勖还师晋阳,一面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