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穿成李景隆,开局北伐朱棣

关灯
护眼
第9章 北上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嘶鸣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一曲震彻云霄的战歌,听得人热血沸腾!

李景隆骑白马走在队尾,挺拔的身姿如丰碑般刻进在场每个人的眼底。

朱允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忽然笑了,因为他看到了李景隆上马前那一刻眼神中一闪而逝的那抹疯狂!

他心底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半截,只是此刻的曹国公,竟让他觉得有些陌生。

“哥,陛下为何叫李将军‘老九’?”徐辉祖身旁,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望着李景隆的背影,满脸疑惑。

“他小字九江,与陛下一同长大,只因年长几岁,皇子皇孙们便从小都唤他老九。”徐辉祖淡淡解释,眼神涣散,似在追忆往事。

他羡慕李景隆曾经拥有这样的少年时光,自己身为中山王徐达之子,自幼便在严父教导下长大。

从无玩乐,更无朋友,只有背不完的大道理,读不完的圣贤书。

姑娘并未注意到徐辉祖此刻的神情,望着李景隆远去的身影,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异样的神色。

她正是徐辉祖的妹妹,也是燕王妃的妹妹,徐妙锦。

徐辉祖望着大军远去的方向,手不自觉按在腰间的佩剑上,他比谁都清楚朱棣的厉害,也比谁都明白李景隆那句“有我在,便绝无朱棣马踏京都之日!”里藏着多少决绝。

身后妹妹的疑问还萦绕在耳边,他却只能轻轻叹了口气,有些情谊,也许注定要埋在江山社稷的尘埃里。

李景隆远去的身影在晨雾中逐渐拉长,白马的鬃毛被北风掀起,与他银枪的寒光交相辉映。三万铁骑的阵列如一条黑色巨龙,在青石板路上蜿蜒向前,每一步都踏在应天百姓的心跳之上。

大军将离京都之际,李景隆忽然在人群末端看到两个熟悉身影,袁楚凝抱着嫣儿,正在踮着脚眺望,脸上是说不清的悲喜。

嫣儿拼命挥着手,一声声“爹爹”被马蹄声吞没。

李景隆勒住缰绳,抬手握拳示意。

“止!”福生沉喝一声。

唰——三万精兵瞬间静止,连呼吸都仿佛同步。

围观百姓先是惊呼,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有这样令行禁止的军队,朝廷便有希望,天下便有希望!

远处城门下的朱允炆见此情景,眼中的疑虑又淡了几分,他完全没有想到,仅仅三日时间,李景隆就已经能将眼前这些将士调教的如此出众!

唯有齐泰眉头紧锁,眼底的忧色藏不住,看了眼朱允炆,终究欲言又止。

“你们怎么在这儿?”李景隆拎着缰绳来到袁楚凝近前,语气里带着不解。

离家时,他明明已与家人一一道别。

“爹爹!”嫣儿挥着小手,眼眶泛红,她知道,要很久见不到父亲了。

李景隆翻身下马,将银枪丢给福生,快步上前抱起女儿。

“毕竟要许久不见,便想带嫣儿再送送你。”袁楚凝笑了笑,声音轻柔。

“即便是来送我,到城门口就好,何必跑这么远?”李景隆有些不解,无奈的露出一丝苦笑。

“站得越远,才能多看你几眼啊...”袁楚凝低下头,脸颊绯红。

李景隆心头一震,他这才明白,这三日里,她怕是夜夜难眠,担心他此去是赴刀山火海,担心他再也回不来。

“放心。”他望着袁楚凝,声音坚定,又揉了揉嫣儿的小脑瓜,做了个鬼脸,“这世上能杀我的人,还没生呢。就算生了,我也能把他塞回娘胎里去!”

袁楚凝用力的点着头,却再也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只能紧咬着嘴唇,直勾勾的望着满脸坚定的李景隆。

放下女儿,李景隆翻身上马,回望一眼:“安心在家等我回来。”

话音落,蹄声起,李景隆挥着缰绳再次下达了开拔的命令。

在家三日,他在书房睡了三日,纵是彻夜无眠,也未曾轻越雷池半步。

此刻马蹄踏碎晨雾,他知道身后是家国,身前是战场。

袁楚凝抱着嫣儿站在原地,直到那片铁甲洪流缩成地平线上的黑点,仍未挪步。

只在心中默念:愿折十年寿,换君平安归。

嫣儿的小手还保持着挥舞的姿势,奶声奶气的爹爹被风揉碎在空气中,混着马蹄声往北方飘去。

北风卷着砂砾掠过旷野,良久,李景隆勒马回望了一眼应天城的轮廓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