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关灯
护眼
第383章 萧塔不烟小宝贝儿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城池与周边牧场的骑兵力量,构建起辽国北方的第一道防线,有效遏制部族叛乱,辽廷曾多次通过可敦城驻军平定阻卜部起事,避免漠北动荡波及核心统治区。

    其地处漠北腹地,北接西伯利亚,西连中亚,成为契丹抵御喀喇汗王朝丶蒙古高原新兴势力的战略前沿,其凭藉「一兵多马」的常备骑兵(两万骑兵及配套战马),形成威慑力,保障辽帝国西丶北边疆稳定。

    可敦城地处土拉河上游草原带,这里属温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充沛,牧草高度可达一米以上,且富含蛋白质与矿物质。据《契丹风土歌》记载,当地「春来草色一万里」,能满足大规模牧群的食草需求。冬季还有稳定积雪但不掩埋牧草(即契丹人所说的「牛马大熟」之年),既避免了「黑灾」(无雪导致牧草枯死),又防止了「白灾」(大雪覆盖草场),马匹越冬存活率远高于其他草原区域。而土拉河及其支流形成密集水网,又不仅为马匹提供充足饮水,还滋养了沿河的沼泽湿地,形成天然的牧马缓冲区,减少了疫病传播风险。

    另外,契丹人视马匹为立国之本,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牧马管理制度,可敦城是该体系在西北的核心节点。

    ——辽朝设「总典群牧使司」及「诸路群牧使司」,可敦城更是配备了专职牧马官员,负责马匹的繁育丶训练与清点。据《辽史·道宗纪》记载,辽道宗时期仅全国官营牧马就达百万匹,可敦城作为战略牧场,占比超过五分之一。

    还有,辽廷对可敦城的定位是「帝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通过制度强制保障了战马存量。辽圣宗时期规定「不论国家到了什麽地步,可敦城的两万骑兵都不许南下」,这支常备军配套的战马始终保持满编状态,且实行「一兵多马」制度(骑兵通常配备两到三匹战马轮换使用),仅军属战马就达四到六万匹。

    而辽末金灭辽之战主要发生在东部与南部,可敦城因地处漠北,远离主战场,且有沙漠屏障阻隔金军,官营牧场未遭战火破坏。

    再有,游牧民族「习俗便乘马,生男薄负锄」,男女皆善骑射,连后妃也「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

    这种社会氛围下,可敦城周边的部族不仅为官府牧马,还会向辽廷进贡马匹,形成官私互补的牧马格局。

    可敦城还是辽朝统治漠北的中枢,控制着阻卜丶乌古等多个部族。

    这些部族以游牧为生,马匹是其核心财富,辽廷通过「纳贡」「互市」等方式,将部族马匹纳入战略储备,进一步扩充了可敦城的战马规模。

    所以,可敦城凭藉天然牧场与官营牧马体系,长期储备数十万匹战马,这些战马不仅是西北驻军的生命线,更是契丹骑兵部队的后备资源库,使其成为战乱时的救命稻草。

    除战马外,可敦城周边草原盛产牛羊,为驻军及漠北统治提供充足的肉食丶皮毛等物资,同时通过部族纳贡丶互市,汇聚各类游牧经济产物,成为契丹在漠北的物资集散中心,支撑长期驻军与统治成本。

    虽说大宋现在已经开启了工业革命,但不可否认,现阶段的火车和汽车还远远无法征服广袤的世界,甚至无法穿过广袤的草原,战马依旧是这个时代无法被替代的移动生命线。

    大宋的铁轨尚在铺设,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疆,数千公里的疆域内,能承载火车的铁路不足三千里,绝大多数州县仍依赖古驿道连通,而战马,正是驿道上最可靠的动力核心。

    驿站的驿卒们依旧骑着快马,将朝廷的政令丶地方的奏报丶商队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递。

    即便是江南纺织厂生产的棉布,要运往西北边境的军镇,进入西域贸易,也需先通过漕运抵达长安,再由骡马商队转运,而商队中领头的向导马丶驮运货物的役马,仍是运输链条的关键。

  &nbs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