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被说得嘴角微扬,却又板起脸:
“你这小子,嘴比客栈里的说书先生还甜。咱向来谦虚,不听这些。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里多了几分好奇:
“你说的这些东西,咱倒真想亲眼看看。”
听到这话,苏河心里暗喜,他没想到,朱元璋居然主动顺着他预先铺好的路子走了,这下可省了不少功夫。
苏河这人,素来不是肯做亏本买卖的性子。
自打来到这大明地界已逾半年,他早已接受了这个穿越的事实。
既来之,则安之。
更何况,他绝不能让汉人执掌的王朝,再重蹈后世的覆辙。
毕竟,但凡身上流着纯正的华夏血,谁不盼着自己的祖国能成为世界之巅?
后世那百余年的屈辱,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每每在脑海中浮现,都让苏河心口发堵。
如今老天爷给了他一次改写历史的机会,他怎肯轻易放过?
若错过了这趟,历史依旧沿着旧轨滚滚向前,将来中原大地生灵涂炭,百姓遭逢前所未有的屠戮,他苏河就算死了,也得在地下悔断肝肠。
要改这乾坤,关键还得落在朱元璋身上。
虽说太子朱标如今权势已重,但大明的江山,终究还是得听洪武大帝的。
这位开国皇帝,能从淮西布衣一路登上帝位,手段之狠、心思之深,绝非寻常人能及。
若是将来朱元璋瞧不惯苏河的所作所为,只消动一根手指,苏河先前所有的努力,都得付诸东流。
即便马皇后在旁说情,恐怕也无济于事。
唯有让朱元璋亲眼瞧见、真切明白那个“未来”的模样,大明才能毫无波折地朝着强盛大步走。
而此刻,朱元璋正站在殿门旁,目光沉沉地看着他。
“陛下若想此刻去工部巡视,臣自然陪同。只是臣有一事相求,还望陛下恩准。”
苏河原本站在殿侧,此时上前两步,对着朱元璋拱手行礼,姿态恭敬却不卑微。
龙椅上的人迟迟没有开口,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落下的声响,青烟袅袅,在梁下缠缠绕绕,迟迟不散。
苏河始终垂着头,他知道,朱元璋那双能看透人心的眼睛,正眯成一条缝打量着自己。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开口,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戏谑:
“你这是在求咱?”
苏河这才抬头,迎上朱元璋玩味的目光,瞬间想通了症结所在。
往日里他跟朱元璋谈论国事,总不自觉带着后世旁观者的居高临下,即便刻意收敛,也瞒不过这位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开国皇帝。
没等苏河辩解,龙椅上的朱元璋忽然笑了,声音洪亮:
“小子,咱一直以为你是个桀骜不驯的性子,没想到也有求咱的一天。说吧,到底是什么事,能让你放下那股子傲气?先前你跟咱说话,可不是这般软和。”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沉了几分:
“给咱一个真心实意的理由,不然,这面子咱可不给你!”
这话一出,殿内的气氛顿时变得诡谲。
角落里的徐沛更是心头一震。
他又一次刷新了对苏河的认知。
敢这么跟陛下讨价还价,就算是开国元勋也未必有这底气。
苏河先是沉默片刻,而后深吸一口气,拱手之后缓缓抬头,眼神里满是释然:
“陛下,臣所求之事其实不难。想请陛下以天子之尊,去工部一趟,看看那些劳碌的工匠。他们身份低微,连个九品芝麻官都算不上,这要求对陛下而言,或许有些委屈。但臣得说句实话:正是这些人的一双手、一股子劲,才一点点筑牢了大明的国防。”
他顿了顿,声音更沉:
“唯有国防根基扎实,我大明百姓才能活得有尊严,陛下的龙椅也才能坐得更稳。”
“这些人的功劳,或许比不上朝堂上文官一句‘引经据典’来得显眼,可他们是在用血汗守护大明,守护中原,守护华夏数百年传承的命脉啊!陛下作为他们的君父,难道不该亲口认下这份功劳吗?”
“哪怕只是说两句鼓励的话,陛下的金口,对他们而言就是天大的动力。”
苏河话音刚落,殿内最先动容的是于友祥。
他是朝中最早跟着苏河接触“新思想”的人,早就看清了工匠们对大明的重要性,也知道朱元璋心里其实已经认可了这些人。
可底下的工匠们却始终揣着不安。
他们摸不透顶层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