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高门

关灯
护眼
第134章 移驻彭城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也许是借着小榆儿出世的东风,没多久,就有好消息传来。

首先是解决了大纺车锭子轴承不稳的问题。

根源,还是河水。

因河水时缓时急,水流的推力也时大时小,轴承受力不均匀,致使锭子转动不规则。

匠作营的解决思路是,沿着河边,开挖一道沟渠,将水引入渠中,再以闸门控制水势大小,使水流匀速通过水渠。

如此一来,轴承均匀受力,锭子可以平稳转动。

初步实验,一日夜可纺纱百五十斤。

东晋一斤约为222克,远远小于宋代的五百来克,改进空间还很大。

另一个好消息,是水泥初步烧制出来,不过强度稍有不足,这不是太大的问题,无非是原料的比例添加罢了。

只须不断地调整,总能寻出最佳比例。

那三千新兵除了薛安邦、薛兔儿与薛燕儿的五百骑兵,剩下两千五百人,编为三幢鸳鸯阵与两幢弓枪兵。

目前王愔之共有八幢鸳鸯阵,弓枪兵五幢,骑兵四幢,一千六百人,虎啸营一幢,合计战兵八千五百。

辅兵杂兵屯田兵不算。

这在短时间内,已是他的极限,以田地产出加工商往来,才能勉强养活这么多人,再多承受不了。

好在这时代当兵,几乎没有军饷的说法,只要吃饱喝足,再时不时给些赏赐,就糊弄过去了。

事实上,王愔之连幕僚都未置全,主要是开不起工资。

他的官职是兴义都尉,奋威将军,督义兴诸军事。

前两者,可以置两班子,但他只置了兴义都尉一套,奋威将军幕府还没置呢。

毕竟这个秩两百石,那个秩三百石,还有秩六百石的,哪有那么多钱粮发放?

广戚县候也可以置一套班子。

而朝廷到现在,没给他发过一分钱粮,大家都是互相赊欠,义兴十八家豪强与禇氏,以及军中将领,也不靠俸禄过活。

他们跟着王愔之圈占土地,抢夺部曲佃客。

严格说起来,属实是自费当官。

没过几日,大舅哥来了,一是贺谢月镜诞下一女之喜,二是与王愔之商讨在钱塘建庄园事宜。

谢月镜曾给谢重去了信,谢重颇为心动。

在谢氏诸房中,谢重这一支比较衰。

祖谢据,历任东阳太守、散骑侍郎,因去世太早,成就远不如同辈的谢安、谢万、谢奕,谢石诸兄弟。

父谢朗,便是咏絮事件中的配角,曾咏出撒盐空中差可拟,沦为谢道韫扬名立万的背景板,致使名望受损,仕途受了影响,只当过一任东阳太守。

谢重甚至都无朝官之职,只任司马道子骠骑长史。

如今有机会把触手伸到会稽,他自是愿意,又有女婿的强兵保护,安全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第三,天气即将转寒,需要再采买一批皮裘。

去年采买的百来件,在建康销售火爆,再有独家代理白纸白粮和香皂,谢重大赚特赚,嘴笑的都合不拢了,宅子也重新修过了。

如今谢重对仕途,已不抱太大的指望,就想着赚钱。

看着家中那堆满仓房的绢帛,一仓又一仓的谷物,成堆的铜钱,一只只新铸的银冬瓜,一枚枚金饼,吃饭都香。

甚至有时在睡梦中,还会嘿嘿嘿地傻笑。

“舅兄请随我来!”

王愔之笑咪咪地把谢绚请入一间偏屋。

屋里没有任何家什,只在角落堆着一排排蜂窝煤,屋中搁着一只煤炉,以干黄泥块为胎,外以薄铁皮做壳,以风门控制火焰。

另有薄铁皮卷成的烟道通向屋外。

“这是……”

谢绚不解道。

王愔之笑道:“舅兄稍等!”

说着,向后招了招手。

有仆妇进来,用铁钳子夹着一枚燃烧成灰黑色的蜂窝煤,放入煤炉,又往上面搁了两只全新的蜂窝煤,将烟孔对齐,把铁板盖上。

再于铁板上,放了一罐清水。

然后将风门开到最大。

屋里的温度缓慢攀升。

谢绚眼里渐渐绽放奇光。

懂了!

建康冬季,时常雨雪霏霏,又湿又冷,如果在屋里置上这玩意儿,岂不是温暖如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