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从金榜题名到权倾朝野

关灯
护眼
第140章 夏守忠求助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与世家小姐,香风阵阵,珠翠摇曳。叫好声、喝彩声、鼓乐声震天价响,压过了远处皇城方向传来的沉闷更鼓。

“吾皇万岁!大乾威武!”

郡王府长史官立于高台,声嘶力竭地引领着山呼海啸般的口号

南安郡王目光如电,扫过一张张激动亢奋的面孔,缓缓抬起手臂,喧嚣瞬间如潮水般退去。他并未多言,只沉稳有力地挥下手臂,吐出两个字。

“发兵!”

鼓号齐鸣,旌旗翻滚,这支汇聚了勋贵集团最后精锐与希望的西征大军,在震耳欲聋的欢呼与艳羡目光中,浩浩荡荡开出神都永定门,踏上了通往西海的血火征途。

此刻的文渊阁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沉重肃穆的紫檀大门隔绝了外界的喧嚣鼎沸,唯有更漏滴水声与翻阅文牒的沙沙低响,在深阔的殿堂内交织成一片令人心头发紧的寂静。

高大的书阁林立如碑,散发着陈年墨香与楠木的微涩气息。

巨大的紫檀条案后,林如海端坐如塑。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匣上,赫然压着一枚象征着帝国中枢权柄的“文渊阁大学士关防”铜印。

自隆化帝在乾清宫宣布两线开战后,首辅萧钦言便告病静养,内阁事务,自然便由林如海这位次辅默然挑起。

他面前摊开的是两份截然不同的军报。

左手边,是幽州加急呈递的密函,详细禀报朔方军精锐三万已如期出塞,前锋如利刃切入草原腹地,正依“疲虏”之策展开,粮秣转运、后方接应诸事条理分明。

右手边,则是西海边军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最新战报,字迹凌乱,带着边关特有的仓促与血腥气,言及番兵攻势愈急,数个军寨已陷入重围苦战,军心浮动,再次泣血恳请援军与粮秣速至。

两份战报,如同帝国股肱伸向南北的两条臂膀,一条已然挥出蓄势已久的重拳,另一条却被死死缠住,鲜血淋漓。

林如海的目光在两份奏报间缓缓游移,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幽州密函上“苏慕白谨具”的落款,墨色沉稳如故。

他提笔蘸墨,凝神片刻,在幽州军报的票拟栏批下“依策施行,务求实效,军情速报”一行端严小楷,又在西海那份急报上,落笔写下“兵部、户部并议速办,调拨事宜不得有误”的朱批。

笔锋沉稳,不见丝毫波澜,唯有一双深邃眼眸深处,凝着化不开的沉重,如同窗外那铅灰色的厚重云层。

阁门无声开启一条缝隙,带进一丝微凉的穿堂风。

一个身着深紫蟒袍、面白无须的身影,如同影子般滑了进来,脚步轻得如同狸猫踏过绒毯。

来人是六宫都太监夏守忠,隆化帝身边最得用的内廷大总管。他面上堆着惯有的谦和笑意,那笑意却如同庙里泥塑脸上的油彩,浮在表面,深不到眼底。

“林相辛苦。”

夏守忠的声音又尖又细,带着太监特有的阴柔,躬身行礼的动作一丝不苟。

“陛下惦念阁臣辛劳,特命咱家来瞧瞧,可有什么需用之物,或是难决的旨意。”

林如海搁下笔,起身还礼,神色是一贯的温和疏离.

“夏公公言重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分内而已。”

“陛下龙体圣安,便是我等臣子最大的福分。”

夏守忠干笑两声,顺势在条案侧旁的一张黄花梨木圈椅上落了半个身子。

他的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林如海案头那两摞颜色迥异的军报匣子,又掠过窗外隐约传来的、早已变得遥远模糊的出征鼓乐余音,身子微微前倾,压低了本就尖细的嗓音。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