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关灯
护眼
第151章 里松外紧,引蛇出洞(6.2k大章 二合一)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兵,脾气硬得很,你又不是不知道?跟他较什么劲,快走吧,还得回去复命呢。”

二人领着商队离去,却没注意到,在不远处的树林中,有一双眼睛,正静静地盯着这一切。

顺义,夜深了,但魏国公徐达还未休息,这些日子他自打到了北平后,脚步就没有停息过。

一个个卫所走过去,一个个地方考察过去,越走,发现的问题越是多。

卫所中军官克扣军饷,克扣军粮等事情层出不穷,开中之法逐渐失效,北方重镇的粮草供应有时候也供不上,更别说许多卫所疏于训练,懒散无度。

徐达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顺天府周边,乃至于山西的军务,的确需要下狠手整顿一番了。

他提笔在宣纸上写下脑中的想法,正写得出神,书房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父亲!”

徐达应了一声,一个身材高大,面如冠玉的俊朗青年走进来,正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去年以勋卫的身份入左军都督府,今年徐达来北方,他便相随而来。

一来是外出历练,二来也是积累些政绩,为未来升迁做准备。

徐辉祖可不是常茂那般纨绔子弟,他英姿非凡,是应天城有名气的才俊,徐达巡视顺天府各地,徐辉祖一路上也帮了徐达不少的忙。

“父亲,天色已经很晚了,您,还不休息?明日您还要早起呢。”

徐辉祖很是关心徐达的身体,却听徐达说道:“无妨,当年为父跟随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三天三夜不合眼的时候也有过。”

徐辉祖笑了笑,将手中的托盘放下,里面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道:“父亲说得是,不过当年是当年,您毕竟年岁大了,对了父亲,刚才侍卫来通禀,杨帆给您写了一封亲笔信,请父亲过目。”

说着,他取出了信件,徐达挥挥手,让徐辉祖拆开念给他听。

徐辉祖拆了信,道:“下官杨帆因共事,请魏国公调集蓟州之兵为我所用,一应行事需保密而行,此事事关重大,请魏国公差亲信行之,杨帆深谢魏国公大恩!”

借兵?

徐辉祖倒吸一口凉气,这杨帆怎么这般不消停,刚来顺天府几日,就要动兵?

徐达听完之后,喝了一口热汤,道:“给杨帆回信,就说蓟州重镇之兵岂可妄动?让他有什么事情,动用衙役就好。”

徐达是有权利动蓟州的兵将,可杨帆一个文官,哪用得着那么多的兵将?

徐辉祖苦笑,说道:“父亲,其实杨帆大人后面还有一句话,他说,父亲若是不答应,他就快马加鞭找到父亲,然后躺在您的马前,不让您走,除非踩死他。”

徐达抬起头,又是生气又是好笑,他嘴里喃喃道:“这小子真是一刻都不肯消停,为父若是不答应,他真干得出来那种事情。”

徐辉祖轻声说道:“父亲,或许杨大人当真有急事,要不然孩儿去蓟州一趟?”徐辉祖身份地位尊贵,为人又识大体很沉稳,他若去了真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制衡杨帆。

徐达琢磨了片刻,道:“也好,你亲自走一趟蓟州,不过要记住,杨帆若是有何过激的举动,不可任由他胡闹,知道么?”

徐辉祖将徐达的话一一记下,心中还隐隐有些兴奋,这也算他第一次离开徐达的身边办差。

将正事都商谈完之后,徐辉祖与徐达又闲聊了片刻,才告退离去。

三河县,小石村。

小石村位于通州三河县最边缘的地方,紧邻着河,整个村子都是姓王的人。

四月初,天气渐渐转暖,王诚背着手走在小石村的路上,不时有村民过来向他问好。

王诚是小石村的村长,也是族长,在小石村里威望最高,所有人都听他的话。

“大爷爷!”

转过一道弯,一个身材敦厚的青年满头大汗地走过来,兴冲冲对王诚说道:“最后一道工序已经完成了,再有两天,这批货物就能提前完成了,这次咱们比之前快了足足三天,嘿嘿嘿。”

青年名叫王宇,王诚孙子辈的人,有一身的力气和一手打铁的好手艺。

“嗯。”王诚满意地点了点头,面对王宇这个晚辈,严肃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来。

“干得不错,等这批货送走了能有两个月时间休息,你们好好去镇子上玩一玩吧。”王诚说完,就往前走,结果王宇跟屁虫似的跟在他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