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元璋一听就明白了杨帆的意思,瞥了杨帆一眼,道:“好啊,你杨帆也学会推荐人了,不过,九江年纪尚轻,虽然在高丽乐游原打了一个漂亮仗,但还不足以承担北伐重任。”
朱元璋以为杨帆要推荐李景隆,因为李景隆已经是辽东军中二号人物。
杨帆却摇了摇头,说道:“陛下,北伐关乎未来大明的安危,九江还需要历练,臣要举荐的不是他,臣举荐梁国公蓝玉,率领大军北伐!”
朱元璋停下脚步,颇为意外地看向杨帆,那目光里有审视,也有惊讶。
杨帆与蓝玉的关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差,当初杨帆督办大案,没少对蓝玉昔日的旧友动手。
朱元璋就这么沉默了一会儿,问杨帆:“你为何,要推荐蓝玉?给咱一个理由。”
杨帆微微颔首,将早就想好的理由说出来:“陛下,梁国公曾在捕鱼儿海大破元廷,瓦剌、鞑靼诸将畏惧梁国公,在气势上我军就赢了一筹,此为第一点。”
顿了顿,杨帆又说道:“梁国公对出关野外作战,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若魏国公、信国公身体康健,臣当然推荐他们两位,但是放眼望去当年随着陛下您征战的大将中,梁国公最合适,此为其二。”
“最关键的在于梁国公的变化,前些日子蓝彩在京城中殴打百姓,臣将他抓到了诏狱,教训了一番,梁国公来见了臣一面,臣看得出梁国公与之前,大为不同,为人谦逊了许多,他已经赋闲多年,也该施展抱负、才华。”
蓝玉是朱元璋的义子,还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朱雄英的舅公,女儿更嫁给了蜀王朱椿,他与皇族的关系密切。
不过,蓝玉性情孤傲不善于与人处理人际关系,更要命的是蓝玉也学朱元璋,收了不少的义子。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睛,虎目中闪烁着危险的光,道:“咱听说蓝玉就在最近一个月,遣散了蓄养的庄奴,还与他的那些义子划清了关系,还好生管教了他的三子,这些办法是你给他出的?”
杨帆的心猛地一跳,对上朱元璋的目光,朱皇帝年老了,但虎老雄风在,他的虎目里透着威严与锐利的精光。
闻言,杨帆露出诧异之色,道:“梁国公还蓄养了庄奴?收养了义子?”他久在辽东忙于征战,自然不知道蓝玉私下里的小动作。
瞧见了杨帆本能的反应,朱元璋升起的戒心打消,道:“收了五个义子,蓄养了上千的庄奴,他那点小动作以为咱不知道,咱只是不愿意搭理他罢了。”
“当初从捕鱼儿海大声凯旋,他夜宿关外,差一点派人攻打自家关隘,他以为咱不知道?哼,这些年冷着他,就是让他好好反省反省,休要自以为是尾巴翘到天上去。”
朱皇帝冷着蓝玉,的确让蓝玉的骄狂之情熄灭,本来他准备在洪武这一朝,都冷着蓝玉,未来让朱标启用,也算是施恩,但时局变化太快。
正如杨帆所说,北伐,需要一个强力的大将统御大军,思来想去,蓝玉是当今最合适的人选,朱皇帝不是没有想过,但朱皇帝不会主动提起这件事,杨帆来,算是正中下怀。
杨帆听朱元璋的语气,似对蓝玉没有多大的意见,遂说道“陛下用心良苦,臣观梁国公,已经知晓自己的错,请陛下再给他一次机会吧,此次北伐若成功,将是影响我大明未来数百年大计的大事!”
打垮瓦剌、鞑靼,大明北方的威胁消除,大明才能将力量全力投送到东洋、西洋,建立起远迈汉唐的版图。
朱元璋沉吟片刻,道:“明晚,让蓝玉来宫中一趟,咱要亲自问他一些事。”
朱皇帝这么说,就是同意给蓝玉一个机会。
杨帆当夜离开皇宫后,就派王图去梁国公府,将好消息告诉了蓝玉,至于蓝玉能否通过朱元璋的考验,得到北征瓦剌、鞑靼的机会,就看他自己的了。
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末。
杨帆与李景隆坐在窗边赏雪,一旁的小火炉烧得正旺,桌上还有一副地图,不过这并非大明的地图。
李景隆笑着说道:“梁国公自从那日见过陛下,整个人的精气神都起来了,这不,还命人去打造新的铠甲,摩拳擦掌。”
朱元璋与蓝玉谈了什么,外人不知道,但蓝玉统兵北征这件事,已经十拿九稳。
不过,除了少数人知晓北征的事情外,其他人并不知此事。
杨帆面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说道:“九江,北征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