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关灯
护眼
第352章 朝廷为主,商贾为辅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能臣良将终有走的一天,不可将这麻烦事留给后人,本官,从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编户齐民,将那些部落彻底消化,趁着我辽东兵强马壮,再对那些部落首领的子嗣行教化之事,让他们彻底成为我大明的汉民,只要有三五十年时间,辽东无忧矣!”

至于杨士奇说的第三点,杨帆入京述职也是为了此事,他会向朱皇帝进言,再迁移百姓到辽东,充盈辽东的人口,而永安都司,辽东也会陆续迁徙人口过去,将原本那些部落生活的区域占据。

杨士奇听完杨帆的打算,佩服得五体投地,道:“杨大人深谋远虑,士奇远远不能及,士奇佩服!”

杨帆仰面而笑,道:“休要妄自菲薄,你有前面的那些见识,已经不俗。”

他们正说着,马车外忽然传来王图的声音,“大人,太子殿下来信,请您过目!”

朱标来信?

杨帆微微一怔,叫王图将信件送进来,待拆开一看,原来是朱标与杨帆说起了琼州府请开琼州市舶司的事情。

朱皇帝想要等杨帆到了应天听听他的意见,朱标来信,让杨帆先做个准备,好好想想此事。

杨帆索性也不下棋了,与李景隆、杨士奇就这件事谈论起来,李景隆的态度很明确,他觉得大明已经有了市舶司,且这些年收入都不错,尤其是泉州府那边早些年杨帆过去整治了一番。

既然这些市舶司情况良好,不妨在琼州府也开一市舶司,谁会嫌弃钱多呢?

杨帆并未凭借李景隆的意见,而是看向杨士奇,杨士奇想了想,说道:“士奇觉得,开市舶司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朝廷海贸与民间海贸的关系。”

杨帆闻言神情微微一动,道:“士奇继续说,为何要平衡朝廷海贸与民间海贸的关系。”

洪武年间,由于倭国南北朝战事频发,大量的倭寇横行于海上,进攻大明的沿海地区,泉州市舶司因此遭遇过重创,其他的村镇乃至于城池,也都被倭寇洗劫过。

因此朱元璋一度收紧了海贸,后因杨帆的努力,才没有让市舶司被关闭,还纠察出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使得大明的市舶司逐渐焕发出生机。

泉州市舶司、广州市舶司、宁波府市舶司,三个市舶司发展得有声有色。

随着安南平定,回归大明的统辖,未来海贸只会越来越发达,产生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多。

杨士奇轻声说道:“下官虽生于江西,然有不少好友皆来自福建、广东两地,这海贸受益越来越大,民间商船行商是必然。

从市舶司掌控的港口出海,需要经过朝廷检查货物、向朝廷缴纳税银,但走私的商船不用,这一来一回利益太大了,故如何平衡利益,打击商船走私,乃重中之重。”

李景隆是武人,对政务并不通晓,听闻杨士奇的话,李景隆轻哼了一声,他大手一挥,道:“我大明水军纵横天下,还怕他小小的商船不成?水军横行于江海之上,我看谁敢走私!”

李景隆认为,靠着武力镇压与严刑峻法,就可灭杀走私出海的事情发生,但有利益可做的事情,哪怕是杀头都有人做,没利益的事情就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一定有人去做。

杨士奇露出一抹苦笑,道:“民间商船众多,有大有小,很多都没有登记在册,这些商船偷偷出海,不走寻常的路,大海茫茫水军如何拦得住?”

“故士奇以为,这对待海贸之事,堵不如疏,可以‘朝廷为主,商贾为辅’,由朝廷牵头海贸,辅佐以商贾行商,这样既能保证商贾海贸的安全,防备海贼,又能收缴赋税。”

杨士奇的思路,乃是让利于商贾,从而让私下走私的商贾减少,将他们绑到朝廷一边。

不过,杨士奇的办法虽好,却有一个弊端。

“士奇的办法不错,但这如何保证官与商在合作的时候,不会沆瀣一气,将本该属于朝廷的银两贪墨,致使赋税减少,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杨帆太清楚那群官员与商人的本性了,朱皇帝在的时候他们都敢贪墨,若有一日洪武朝结束,仁善敦厚的朱标继位,那群官员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大明朝在历史上灭亡,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财政问题绝对是重要的原因。

海贸这一边的赋税,不会受到陆地上气候、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若是能长久运行下去,就算到了两百年之后,也能为大明续命,成为支持大明运转的一个支柱。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