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关灯
护眼
第241章 树典型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要赚钱,就要降低成本,规范流程,增加产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这就不是手搓可以解决的。

    让林秉正意外的是,这个张明远还真是个人才。

    他领着工匠们,重新开启了琉璃厂的官窑,将原本用来烧制琉璃的官窑,改成了烧制玻璃的玻璃窑。

    有了厂房,张明远又就近从房山附近的煤矿购煤,房山本身就是京西煤炭产区,燃料的问题也解决了。

    最麻烦的还是原料。

    沙子的问题还好解决,但是碱是一个难题。

    整个京师都在缺碱。

    毛纺行业需要用碱,制皂工业需要用碱,玻璃也需要用碱。

    京师附近的杂草都不够烧了。

    而且前阵子下雨,京郊几座山上因为烧草制碱,造成了山体滑坡,顺天府也发布命令,禁止百姓随意上山烧草。

    张明远也是有本事,他跑了几次京师,从一名山西同年那边,和大同范氏牵上了线。

    原来,草原上有很多盐湖,这些盐湖周围就有盐碱块。

    原本草原上的牧民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最多就是捡一些给牲口舔舔补充盐分。

    人是吃不了这些苦涩的盐碱块的。

    但是大同范氏商人很快发现,这就是天然的盐碱。

    范氏的商人,将蔗酒等物资贩卖到草原,正愁没有带回来的商品。

    又遇到京师碱价大涨,于是商人出钱向草原上的牧民购买这些碱块,运送回京师贩卖。

    张明远联系了范氏,从他们的商队中吃下一定份额的碱,终于可以开工了。

    林秉正看着玻璃窑烟囱腾起烟雾,工匠们大喊道:

    “出窑了!”

    工匠将发红的玻璃溶液夹出来,倒在加热后的铜板上。

    紧接着又有工匠使用滚筒,将还没有凝固的溶液状玻璃压平。

    等这块玻璃冷却下来,工匠又将玻璃推到后方冷却的铁板上,再重复刚才的操作。

    冷却后的玻璃有些发黄,透明度也不如林秉正见过的那些高档玻璃。

    他眉头微皱,张明远凑过来说道:

    “大老爷,玻璃窑厂刚刚开工,匠人们说以后还可以改进。”

    “卑职也在京师打探过了,这种不完全透明的玻璃也有市场,虽然卖不上大价格,也胜在量大。”

    林秉正很快明白过来。

    透明玻璃价格高昂,只有最顶级的权贵家里才会买,属于利润大但是销量少。

    这种有瑕疵的玻璃,如果用来取代窗纸足够了,京师稍微有钱一点的人家也能买得起。

    只有有利润,就不怕薄利多销。

    林秉正满意的点头,房山县比起其他县,有琉璃厂积攒的技术优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