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但是倭国从五十年前开始,就已经渗透进了琉球。
嘉靖朝倭乱的时候,就有倭国使者假扮琉球贡使。
说是假扮,实际上是倭国已经渗透操纵了琉球,以琉球的名义朝贡。
倭乱平定后,琉球国内的局势依然很微妙。
隆庆二年的时候,琉球使团向大明贡“倭刀200柄”,但是明廷并没有追究,还回赐了礼物。
张宣在琉球停靠,打探了琉球国内的消息。
倭国萨摩藩的商人,控制了琉球国内的贸易,琉球港口倭国商人多如牛毛,甚至两年前琉球所用的铜钱,都是倭国铸钱。
这也是莱州铸币后,大明银元和黄铜币横扫整个南北亚,才将倭国钱币逐出了琉球。
此外倭国岛津家的势力也渗透进了琉球,倭国的神社和寺院都开到了琉球王城首里城内。
张宣在奏疏中汇报:
“王府政令不出首里城。”
张宣对琉球的局势表示忧虑,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在琉球成立通政署,强化对琉球的控制。
当然,张宣这份奏疏,到底是真的关心琉球的安危,还是想要拉一位同僚去海外和自己一样受罪,杨思忠这位大银台就不清楚了。
但是琉球事关重大,杨思忠这位通政使自然是极力赞同下属的意见,支持在琉球设立通政署,强化对琉球的控制。
——
四月二十六日。
水晶宫博览会开幕在即,在傅顺这个“土木狂魔”的努力下,水晶宫的主体展馆总算是完工了。
傅顺这个绰号还不是同僚起的,而是蒙古人在见识了东胜卫棱堡的恐怖后,给修造东胜棱堡的傅顺这样一个绰号。
而蒙古人本身的信仰就是万物有灵论,所以傅顺的形象又迅速神魔化,成为能让小儿啼哭的名号。
这些消息又被往来于草原的商人内销回大明,于是傅顺这个绰号就在京师传开了。
对于傅顺来说,水晶宫博览会的建筑是一门全新的学问。
钢为骨,玻璃为棚,还有那可以化泥为石的神奇建材。
这种可以任意塑性的神奇建材,在土木工程上就是一件神器!
只可惜苏翰林说了,这种神奇的建材,产量还很有限。
按照苏泽的配方,这种名叫水泥的建材,是用石灰、矿渣、石膏,经过高温煅烧而成的。
水泥的产量主要制约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炉温要求很高,目前只有房山玻璃窑,或者铁厂的炼铁窑这类的昂贵的窑才能烧制。
不过这个问题倒是不难解决,傅顺在库存钢材出清后,又准备扩建铁厂,到时候分几个出来专门煅烧水泥就是了。
第二个问题,则是原材料不够。
石膏还好,石膏算是添加剂,需要的用量不多。
石灰是水泥的主要材料,矿渣则是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