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中完成上书,请等待奏疏生效。】
苏泽拿着奏疏,来到了通政司。
——
“大银台。”
“大银台。”
杨思忠走入自己的公房。
他已经接任吏部尚书了,但是如今手上还有通政邮递司的公务需要交接,所以还要往来于吏部和通政司之间。
通政司内,依然称呼他大银台,这是旧部为了拉进和这位吏部天官的关系,而专门选择的称呼他的旧职。
杨思忠和众人点头,他即将上任吏部尚书,第一个难题就是通政使的人选。
难道要将冯学颜调回来?
杨思忠摇头。
冯学颜是通政司的右议政,职位上是可以晋升通政使的,但是杨思忠可没好心到将他调回大明的想法。
还需要另外选找一个妥帖的人选。
可有过通政司工作经历,职位上又适合,能胜任通政司工作的大臣,整个朝堂也没有几个。
其实杨思忠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那就是自己跑到刑部,把通政司这个烂摊子交给自己的前任通政使李一元。
但是时也命也,当年李一元交给自己的通政司,是大九卿衙门中是妥妥的最后一名,甚至有时候论职权,还不如强势的小九卿衙门。
所以在那个时候,李一元从通政使调为刑部侍郎,还能算是升迁。
但随着通政司改组为通政邮递司后,通政司的职能进一步加强。
海外通政署设立后,通政邮递司的职权更是扶摇直上,已经超越了都察院和大理寺。
所以杨思忠调任吏部尚书,就算是合理的升迁。
那让刑部侍郎李一元再调回通政邮递司担任通政使,也不算是贬谪他了。
但是前提还有一个。
李一元是阁臣候补,眼看着要增补阁臣了,如果李一元能入阁,那自己的计划就要落空了。
李一元还是有入阁的希望的。
《大明民律》,负责大明法制改革,成立巡警制度,李一元都有功劳。
如果是前朝,这样的功劳早就入阁了。
这可惜这是隆庆朝。
王世贞促成俺答封贡,两次促成草原和平,这样的功劳还没入阁呢。
当然,入阁要看皇帝的心意。
杨思忠思考着,如何能阻止李一元入阁,调回通政司当这个通政使。
就在这个时候,手下经历官徐叔礼抱着一堆奏疏来到了通政司。
徐叔礼将奏疏放在桌上,然后又将几份重要的奏疏挑选出来。
一直到自己快要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