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关灯
护眼
第247章 这就是天朝!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泽点头,近代报纸是伴随着大众教育才出现的,没有足够的识字人口,是没办法支撑一家报馆的。

而明代中期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市井文学井喷的时期,这个时候大明的识字率是遥遥领先全世界的,南北二京更是有庞大的识字市民。

苏泽也是从识字人口最多的京师开始办报,然后才开始向其他地区普及。

就是这样,也只能覆盖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市镇,很多城市送报纸过去卖都是亏本的。

而许篈看到的庞大发行量,只不过是大明庞大的人口堆出来的罢了。

许篈抱怨说道:

“要说这件事,也都是训民正音的遗祸!”

许篈猛然想起两人都是大明的士大夫,他解释说道:

“两位大人不知道,我们朝鲜原本都是说汉话,写汉字的。”

“但是在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创立了训民正音,还以御制强行推广,当时的儒臣就反对,‘去汉字同夷狄’,可最后还是被强推了。”

许篈愤恨的说道:“如今两班大臣中,竟然有不会汉字汉文的还敢舔着脸跻身于朝堂上,前些日子还有官员上书大王,请求用训民正音来举行朝鲜科举,也亏着这次儒臣反对激烈才作罢。”

许篈对着苏泽说道:

“苏公,请您上书陛下,禁了训民正音,让朝鲜君民能重沐王化!”

苏泽无语的看着许篈。

苏泽才想起来,训民正音,就是现代朝鲜语的起源。

这种创立自己的语言,其实也是国家意识觉醒的产物。

当然,朝鲜这种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国家,而是朝鲜上层也意识到了,不愿意被强大汉文化同化,在文化上的反击。

在苏泽穿越前的时空,这一点似乎成功了,无论南北都实现了去汉字化,叫了千年的汉城改名首尔,就是从十五世纪以来,朝鲜谋求去汉字化的最后一步。

但是在这个时代,朝鲜的统治者还在小心翼翼的推动。

这倒不是大明霸道干涉,而是朝鲜内部就反对。

朝鲜的知识阶层,比如许篈这样的士大夫,是汉化相当彻底的。

他们从小就读诵四书五经,朝鲜的科举是用汉语的,公文也都是汉语,训民正音已经创立一百多年,但是在朝鲜士大夫眼里,那就是乡野粗鄙农夫用的语言,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是绝对要被人嘲笑的。

但是许篈的方法,还真的不行。

因为作为官方语言的文言文,别说是朝鲜人学起来困难,就是大明百姓学起来也困难。

官员的奏疏,书信,普通大明老百姓也未必能看懂。

而科举考试的经文,那就是天书一样了。

这在语言学上,叫做书文分离,也就是书面语太过于古老,已经和不断发展的口语产生了分离,从先秦传承至今的文言文,和普通百姓所说的口语,其实已经是两个语言了。

而几乎所有近现代国家,都会进行官方语言改革,而大部分改革都是从白话文运动,也就是口语化运动开始,近代中国也不例外。

其实这个进程在明代已经开始了,时下流行的话本小说,包括《西游记》这类的小说,用的也都是口语化的用句。

朝鲜的训民正音,其实就是一个为了反对汉文教育,阴差阳错产生的一种朝鲜的白话文运动。

甚至苏泽的报纸,其实都在推动这种白话文运动。

从上个月开始,苏泽就和罗万化商议,将有关百姓民生的政令新闻,用老百姓能看懂的白话刊登。

再加上苏泽在格物致知和山川地理等板块,早就开始白话写作了,如今《乐府新报》差不多有一半版面都是白话文。

这是一种历史趋势。

但是也正如许篈所说的那样,朝鲜推广训民正音,也是一种想要逃脱大明文化统治的行为。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许弘文,就算是大明,说白话也是大势所趋,贵国的训民雅言,也是脱胎于民间用语吧”

许篈不情愿的点头。

世宗大王自然也不可能凭空创造一门语言,如果那样还不如汉语容易推广呢。

训民雅言,其实就是将朝鲜普通百姓所用的“谚文”标准化了。

更准确的说,就是将朝鲜口语进行了注音和语法规范,使之成为了一种可以读写的语言。

苏泽说道:

“其实许弘文可以换一个思路,朝鲜民间使用谚文,这已经是无法逆转的事情了,总不能让朝鲜人都不说谚文说汉语吧”

<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